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康复医院 > 调神止痛法一种阻断和转移心对疼痛性病理变
调神止痛法一种阻断和转移心对疼痛性病理变
刘军连医生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628/9118609.html中医
干货
传承
创新种树人种下的第棵树
全文个字,阅读时间大约6分钟
■痛证是针灸临床过程中最常遇到的病证之一,针刺镇痛机制也一直是针刺研究的前沿领域。针灸治疗疼痛的方法很多,临床治疗时常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配伍宁心、安神、开窍的穴位以提高疗效,进而逐渐形成了调神止痛法。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主要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以及跌仆外伤等原因所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进而造成“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既然疼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而心主血脉,则心神可感知血脉畅通与否,进而产生疼痛的感觉;另一方面,心神的状态亦可调控血脉的运行,使疼痛减轻或加重。所以《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王冰注曰:“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在临床中我们也经常发现,经过针刺治疗后,导致患者疼痛的病理因素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但是针刺镇痛的效果却是立竿见影。正如国医大师贺普仁在其著作《针灸治痛》中所写的:“针刺穴位,可以作用于心,阻断和转移心对疼痛性病理变化的感知,使疼痛消失”,并进一步建议“在治疗痛证时,要注意配以宁心安神的经穴”。所以,调神是痛证治疗过程中,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方法。
调神止痛针法在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经笔者统计,近年来文献报道应用此法治疗的疾病主要包括:丘脑痛、三叉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枕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慢性腰腿痛、幻肢痛等,具体应用情况详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调神止痛针法临床善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在取穴方面,因为神由心、脑所主,所以应用调神止痛法时多选取循心、入脑的经脉,以督脉、心经、心包经上的穴位为主,穴位多具有开窍醒神、宁心安神等功效,常用的穴位包括督脉之水沟、百会、印堂、素髎、神庭、上星、前顶、后顶、风府、哑门、大椎等;心经之神门;心包经之内关、郄门、劳宫、大陵;奇穴之四神聪等根据国际疼痛研究会定义:疼痛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联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表明疼痛既是一种生理感觉,又是对这种感觉的情感反应,而无论感觉还是情感,都属于中医“神”的范畴。现代研究发现,很多慢性疼痛的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痛觉感知问题,主要表现为中枢及外周的痛觉敏化,即出现自发性疼痛,或非伤害性刺激诱发的疼痛,以及对伤害性刺激的疼痛反应增强等现象。同时,慢性疼痛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亦可放大上述的痛觉敏化现象,使疼痛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更加严重。因此,通过“调神”,解除痛觉敏化、控制不良情绪,可以改善慢性疼痛患者的症状。新兴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也为针刺的调神止痛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功能核磁共振(fMRI)研究显示,针刺在治疗慢性疼痛时,通过对主要躯体感觉皮层大脑皮层体感一区(SI)的长期调节,可促进由适应不良造成的神经可塑性变化发生逆转,改善痛觉敏化。此外,有研究发现,针刺能够调节脑干、下丘脑、杏仁核等脑区的活性,改变自主神经系统平衡,减轻精神压力,进而从情感和认知的层面来影响中枢对痛觉的处理。近期针刺对默认网络的调节成为其中枢镇痛机制的研究热点。无任务时固有的神经活动并非反映了随机背景噪音,而是代表了一个复杂的和消耗能量的系统,这一系统被称为默认网络(defaultmodenetwork,DMN),包括前额皮质、扣带回后皮质、楔前叶、顶叶外侧部和颞叶的一些区域。如果被内部或外部的病理因素破坏了DMN的完整性,就会影响人体内部稳态,影响DMN对内部感受的正确调节,引起身体状态、感觉、情绪的异常,而这一点在慢性疼痛时尤为明显。另有研究表明,针刺可影响人脑静息状态,并改变默认网络的功能结构。Zyloney等的研究显示,电针可增强DMN中楔前叶和水管旁灰质的功能连接。前者与自我指认过程相关,而后者与内源性镇痛相关。针刺还可增强DMN与前扣带皮质和杏仁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区域与痛觉情感维度的处理相关],其中前扣带皮质受消极情感、疼痛和认知控制激活,是负责处理情感表达、执行目标指向性行为的神经中心;杏仁体也可以被厌恶刺激比如疼痛所激活,从而促进疼痛相关的认知处理过程。总之,针刺通过影响与感觉、自主神经功能以及认知/情感处理相关的脑区和功能连接,来发挥其镇痛作用。此外,新近一项引起医学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