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诱因归纳 > 中医教你拔火罐祛湿除邪
中医教你拔火罐祛湿除邪
中医教你拔火罐祛湿除邪
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病痛部位的体表,以产生良性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到达调剂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法。拔火罐的作用和拔火罐的原理:
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使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使经络气血得以疏通,使脏腑功能得以调剂,到达防治疾病的目的。中医认为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发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而至。当人体遭到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便可致使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病理产物,如淤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这些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淤阻经脉,终究致使种种病症。中医认为拔罐可以疏通经络,调剂气血。经络有“行气血,营阴阳,儒筋骨,利关节”的生理功能,如经络不通则经气不顺畅,经血滞行,可出现皮、肉、筋、脉及关节失养而萎缩、不利,或血脉不荣、六腑不运等。通过拔罐对皮肤、毛孔、经络、穴位的吸拔作用,可以引导营卫之气始行输布,鼓动经脉气血,儒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虚衰的脏腑性能得以振奋,畅通经络,调剂机体的阴阳平衡,使气血得以调剂,从而到达健身祛病疗疾的目的。如何拔火罐和拔罐疗法
单罐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压痛点。可按病变的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髃穴拔罐等。
多罐
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拾数个。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行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医治某些内脏或器官的淤血时,可按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拔几个罐子.
闪罐
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屡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痹或机能减退的虚证病例。
留罐
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分钟。罐大吸拔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太长,以避免损伤皮肤。
推罐
又称走罐,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须选口径较大的罐子,罐口要求平滑,最好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渐渐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药罐
经常使用的有二种:(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投入药汁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需要的部位上,多用于风湿痛等病。经常使用药物处方:麻黄、蕲艾、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曼佗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二钱。(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前盛贮一定的药液(约为罐子的2//2)。经常使用的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吸在皮肤上。也有在玻璃罐内盛贮1//2的药液,然后用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针罐
先在一定的部位实施针刺,待到达一定的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与药罐结合,“针称为药罐”,多用于风湿病。
刺血(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陶瓷片、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可以
加强刺血法的效果。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拔罐注意事项及要领
那什么时候拔罐呢,通常我们的肩膀很痛,用刮痧法,只要一出痧症状马上减轻,但有时,刮了半天也不出痧,肩膀疼痛照旧,为何会这样,主要有两个缘由,1是病灶点很深,刮痧法触及不到,2是气血不足,体内的气血没有顶过来,瘀血就难以出来。这时候用拔罐法,马上见效。病灶点深的,如果1拨很快出现黑紫印,那深层的瘀血就被拔出来了,但如果还是罐下无痕,那您就要耐心的在此处拨它几天,每天10分钟,直到出现黑印为止。
拨罐可补可泄,补呢,就是用罐数量要少,引气集中1处。如想补肾,就光在肾俞穴拨罐,补胃呢,就在中脘和足三里拔罐,如拨的地方太多,反而会将气血分散,达不到补的效果,反而白白泻耗了气血。通常在外面拨罐时,总是满后背都被拔上,那主要是将气血引入膀胱经,起到利尿排毒的作用。但对气血衰弱的人,便大为不利了。
所以拔罐也是很有讲求的,不可鲁莽行事。拨罐最棒的功能就是它的引血功能,记得有个糖尿病人,膝盖下足三里附近有个直径两寸的溃疡点长时间不愈合,使用了各种消炎药,也敷贴了中药生肌散之类,都没有一点效果,我让患者每天在腹部中脘穴拔一罐,同时在患侧大腿胃经从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一路拨下来,5罐同时拨上,连拔四天,每天5分钟,再用生肌散,1贴而愈。为何?通过拔罐把好血引下来了,破损自然就被修复了。拔罐操作方法,也没什么严格要求,买个枪式的真空罐,省得再去点火。拨前可在皮肤上抹点润滑油,这样拨皮肤不会痛。拨的时间以觉得舒服为准,气血衰弱的就少拨一会儿。但是湿气较重的人,很容易起泡,(虽然起泡疗效更好)会影响洗澡和皮肤的美观,所以不要拨的时间太长,也不要拨的太紧。
拨罐医治疾病
[呼吸系统适应症]
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水肿、肺炎、胸膜炎。
主穴:大杼、风门、肺俞、膺窗。
[消化系统适应症]
1急性及慢性胃炎、胃神经痛、消化不良症、胃酸过量症。
主穴:肝俞、脾俞、胃俞、隔俞、章门。
2急性及慢性肠炎。
主穴:脾俞、胃俞、大肠俞、天枢。
[循环系统适应症]
1高血压。
主穴: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委中、承山、足三里。重点多取背部及下肢部.
2心脏供血不足。
主穴:心俞、膈俞、膏肓俞、章门。
[运动系统适应症]
1颈椎关节痛肩关节及肩胛痛、肘关节痛。
主穴:压痛点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2背痛、腰椎痛、骶椎痛,髋痛。
主穴:根据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拔罐。
3膝痛、裸部痛、足跟痛。
主穴:在疼痛部位及其关节周围,用小型玻璃火罐,进行拔罐。
[神经系统适应症]
1神经性头痛、枕神经痛。
主穴:大椎、大杼、天柱(加面垫)、至阳。
2肋间神经痛。
主穴:章门、期门、及肋间痛区拔罐。
3坐骨神经痛。
主穴:秩边、环跳、委中。
4因风湿劳损引发的四肢神经麻痹症。
主穴;大椎、膏肓俞、肾俞、风市,及其麻痹部位。
5颈肌痉挛。
主穴:肩井、大椎、肩中俞、身柱。
6腓肠肌痉挛。
主穴:委中、承山及患侧腓肠肌部位。
7面神经痉挛。
主穴:下关、印堂、颊车,用小型罐,只能留罐6秒钟,起罐,再连续拔10次到20次。
8隔肌痉挛。
主穴:隔俞、京门。
[妇科方面的适应症]
1痛经。
主穴:关元、血海、阿是穴。
2闭经。
主穴:关元、肾俞。
3月经过量。
主穴:关元、子宫。
4白带。
主穴:关元、子宫、三阴交。
5盆腔炎。
主穴:秩边、腰俞、关元俞。
[外科疮疡方面的适应症]
1疖肿。
主穴:身柱、及疖肿部位,小型罐面垫拔。
2多发性毛囊炎。
主穴:至阳、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3下肢溃疡。
主穴:局部小型罐加面垫拔。
4急性乳腺炎。
主穴;局部温开水新毛巾热敷后,用中型或大型火罐拔,可连续拨5~6次。
拔罐的忌讳
1.首先,要肯定拔罐者的体质。如体质过于衰弱者就不宜拔罐,由于拔罐中有泻法,反而使虚者更虚,达不到医治的效果。
2.孕妇及年纪大且得了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因孕妇的腰骶部及腹部是制止拔罐部位,极易造成流产。在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的刺激,常人完全可以承受,但年老且得了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类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所以此类人群在拔罐时也要慎重。
3.一些特殊部位不宜拔罐,如:肚脐正中(即神阙穴)。
4.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5.拔罐时不容易留罐时间太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8分钟之内),以避免造成起泡(尤其是得了糖尿病者,应尽可能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染概率)。
6.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每一个罐内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一个罐内多于3个或伴随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医院处理。
7.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
8.拔火罐前要先排净大小便;
9.同一部位,不能每天拔火罐;
10.拔罐的斑痕,未消弱前,不可再拔罐等;
11.如今许多家庭都备有火罐,如玻璃罐、竹罐、真空抽气罐等,但是居家拔火罐不可大意,否则,不但影响疗效,还可能适得其反。
紫黑色
供血不足、有积寒紫色并伴随黑斑
气血不畅通紫点并有深浅不一的块状
风湿鲜红而颜、局部发热
阳症、热症、实症、热毒炽盛、体质阴虚、火旺红而暗
血脂粘稠、血脂高、供血不足瘀斑或血泡灰白、色淡
虚寒、湿邪皮肤微痒
风邪、湿症水泡、水肿、湿润
寒症、湿气盛罐中有水珠者
寒湿重紫红、暗红阴症、寒症、血郁潮红、淡红虚症局部很快恢复原样说明快康复1。罐印紧黑而黯:一般表示体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症驱寒为主。2。罐印发紫伴随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4。淡紫发表伴随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的,表明此相干内脏衰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出现,则提示肾虚。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相干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我常在临床上走罐寻觅此类红点用针刺来医治、调理内脏功能。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启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水泡时,预示由水湿而至,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屡次拔罐。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寻麻疹状),提示为风椰而至,或是过敏性体质。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容易现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
有专家说:黑——寒红——火硬_——风泡——湿
案例1
后背遇凉遇风后就长时间有冷气在后背浮着,还有沉重感,很不舒服。在风门穴和风市穴上供拔了4罐,风市穴拔罐后出现紫红,而风门穴则出现了很多很多水泡,如上图。以后后背就没有上述的不良症状了。
胸腹的众多毛病就靠公孙穴摆平
如公孙穴总督脾经和冲脉,统领全身。这个统领全身的穴位,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体现在胸腹部。胸部、腹部的一切问题,比如腹胀、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过公孙穴来医治或减缓。在为病人进行医治时,我有一个缺点,就是不喜欢在病人脚上取穴,更不喜欢在他人脚上进行推拿足底之类的手法。公孙穴,在脚内侧,大趾趾根后约2寸左右的地方。虽然很多医书上都说这个穴怎样怎样好,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引发我的注意。直到有一次——那是5年前的事情了,当时我在香港。有位好友开着一家诊所,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很有名气。我每次去香港,只要有空,都会去他那里聊聊天。有一次,这个朋友对我说起他最近遇到的一个辣手的病。病人是一名美国的中年女士,她的症状很简单,就是肚子不舒服,常常感觉有个拳头大小的东西从小肚子那里冒出来,咕嘟咕嘟往上蹿,一直蹿到嗓子眼儿,非常难受。每当发作的时候,她会感觉方寸已乱,烦躁不安,乃至有自杀的冲动。医院,结果越医治越严重。接着她又回美国治疗,也没有效果。后来听说我这位朋友善治疑难杂症,就慕名而来。朋友给她开中药,一连4诊,收到了一些效果,各方面的症状减轻了很多,但是还没有根治。现在她还在吃着中药,不过也快没信心了。我说:“这不是《金匮要略》里说的奔豚吗?真有那末难治?”“我知道啊!”朋友1脸无奈,说,“我给她开的就是奔豚汤啊,后来又开了桂枝加桂汤啊,脉象、舌象、主证、方药都对,但就是没有根本的效果,要不把她叫来让你看看吧。”事情有时候常常就是这么巧,就在这时候,那位女士来了,说病情加重,很难受,需要马上医治。朋友说:“可以啊,你现在就可以来。”那边说:“我已到你门口了。”刚挂上,那位女士进来了。我给病人摸了脉,看了看舌象,并在她腹部做了一些简单的触诊,心里马上有底了。原来,她还不但仅是简单的肝肾之气上逆或水寒之气上逆的奔豚,她肚子里有一大堆莫名的损伤和淤滞。怎么办呢?我决定先买通她腹部的经络、气血,因而自然就想到了公孙穴。它是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同时又与冲脉相通,所以它既能调治脾经,又能调治冲脉。脾属土,在人体居正中,主管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周身;而冲脉则从上到下贯穿人体,与任脉并行,又与督脉相通。所谓“冲”,就是要冲、要道的意思,《灵枢经》说,冲脉是“12经之海”,是“五脏六腑之海”,是“血海”,说白了,冲脉之气既能上贯于头部而为阳,又能下渗于下肢而为阴,是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气血的要道。公孙穴是脾经和冲脉的能量的聚集点和调控中心,其作用之大,自不待言。实际上,这个穴位之所以叫“公孙”,是有其深义的。《史记·五帝本纪》1开头就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公孙就是黄帝,黄帝居中央而统治四方,正如公孙穴总督脾经和冲脉,统领全身。这个统领全身的穴位,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体现在胸腹部。胸部、腹部的一切问题,比如腹胀、不明腹痛、心痛、胃痛、胸痛,都可以通过公孙穴来医治或减缓。我让她脱下鞋子,在她公孙穴上摸索了一下,感觉那一块很僵硬。我每只手按住她的一个公孙穴,突然间用力按下去!这位女士疼得在椅子上缩成一团,过了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对我说:“谢谢您,大夫!我舒服多了。”我也很高兴,说:“刚才按的这个穴位就足以治你的病了。这个穴在你身上的地位,也就相当于你在你们公司的地位,就是每个部门的气血调度都由它管。以后你自己按吧。如果嫌力度不够,可以用一只脚的脚根去踩或顶这个位置,适可而止,有酸胀感就行。这样一直坚持。”鉴于她病发的时候容易出现心烦、心慌,我又教她按压内关。内关在手臂内侧,手段上方两寸左右的地方,她在此处也有明显的压痛。内关是治心养心的,她是个经络敏感的人,手指1按上去,她就觉得心中有说不出的轻松。“这样就完了?您不开点药吗?”她又问。我给她开了点生甘草,让她平时泡在杯子里当茶喝。由于她此前吃了数不清的各式各样的药,应当清洗一下,解解药毒了,如此而已。她的体内也有湿气,因而我又建议她在饮食方面多喝薏米红豆粥。在治病方面,公孙穴通治人的胸腹部。后来我将此穴引入养生实践,又体会到了它更多的妙用。有经验的古代良医总是说:“治病要抓主证。”在养生方面,我们也可以仿效这句话,说:“养生要抓核心。”人体的核心在哪里呢?有人说是脑,有人说是心,有人说是脾,有人说是肾。其实哪一个都非常重要,哪一个都不能少。但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人体的胸腹部,是人体的相对中心位置,是我们养生的核心。怎样养这个核心呢?方法太多了,可以扩胸,可以揉腹,效果都是有的。但我还是要追问:有没有更核心的方法?固然有,那就是按揉公孙穴,一个穴就有扩胸、推腹等1竿子的作用了。我们平时为调理胸腹而找公孙穴,没有必要依照书本规定的位置去找,要以自己的压痛为准。我一般把公孙穴看做一个区域,在脚拇趾跟后,有一块很大的脚掌骨,我们在脚内侧沿着这个骨头按压,压到最有酸胀或酸痛感觉的那一点,那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公孙穴了。如果要做养生保健,这就是核心.
如果这篇文章震动了您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共需要多少钱北京最好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