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诱因归纳 > 艾灸常用穴位上篇,一定要收藏

艾灸常用穴位上篇,一定要收藏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穴居颠顶,联系脑部:可见,百会穴与脑密切联系,是调节大脑功能的要穴。百脉之会,贯达全身。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而百会穴则为各经脉气会聚之处。穴性属阳,又于阳中寓阴,故能通达阴阳脉络,连贯周身经穴,对于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者重要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

定位此穴道时要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配天窗穴治中风失音不能言语;

配百会、长强穴、大肠俞穴治小儿脱肛;

配百会、人中穴、合谷穴、间使穴、气海穴、关元穴治尸厥、卒中、气脱;配脑空穴、天枢穴治头风;

百会,配耳穴的神门埋戒烟;

配养老穴、百会、风池穴、足临泣穴治美尼尔氏综合症;

百会透曲鬓穴、天柱穴治脑血管痉挛、偏头痛;

配百会、水沟穴、足三里穴治低血压;

配百会、水沟穴、京骨穴治癫痫大发作;

配百会、肾俞穴(回旋灸)主治炎症。

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

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天部的充盛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冷缩后循督脉下传前顶穴。

功能作用升阳举陷,益气固脱。

按摩

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0圈,每日-次。坚持按摩,低血压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臂臑穴:肩臂痛、颈项拘挛、目疾

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七寸处。

在肱骨桡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肩臂痛,颈项拘挛,瘰疬,目疾。单用此穴灸,可以改善麦粒肿。

配光明治目疾。

步廊穴:胸痛、咳嗽、气喘、呕吐

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在胸大肌起始部,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五肋间神经。

胸痛,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内伤咳喘;配心俞、内关治胸痹、心悸怔忡。

步廊穴:胸痛、咳嗽、气喘、呕吐

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在胸大肌起始部,有肋间外韧带及肋间内肌;有第五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深部为第五肋间神经。

胸痛,咳嗽,气喘,呕吐,不嗜食,乳痈。

配定喘、列缺治外感和内伤咳喘;配心俞、内关治胸痹、心悸怔忡。

胞肓穴: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有臀大肌,臀中肌及臀小肌;正当臀上动、静脉;布有臀上皮神经,深层为臀上神经。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配委中治腰痛。

不容穴:呕吐,胃病,食欲不振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探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呕吐,胃病,食欲不振,腹胀。

配中脘治胃病。

百虫窝:风湿痒疹、下部生疮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寸,即血海上1寸。

在股内侧肌中,穴区浅层有股神经前皮支分布;深层有股神经肌支和股动脉分布。

①虫积;②风湿痒疹、下部生疮。

本神穴:头痛、目眩、癫痫

本神穴隶属足少阳胆经。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神庭旁开3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交点处。

有耳后动、静脉之支;布有枕大神经和枕小神经会合支。

头痛,目眩,癫痫,小儿惊风,颈项强痛,胸胁痛,半身不遂。

配前顶、囟会、天柱治小儿惊痫;

配水沟、太阳、合谷、大椎、天柱、百会治中风不省人事、小儿惊风。

髀关穴: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髋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在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之间;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

腰痛膝冷,痿痹,腹痛。

配伏兔治痿痹。

秉风穴: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定位]在肩胛部,岗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解剖]在肩胛岗上缘中央,表层为斜方肌,再下为岗上肌;有肩胛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和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

肩胛疼痛,上肢酸麻。支气管炎等

配天宗治肩胛疼痛。

手三阳与足少阳经交会穴。

秉风。秉,执掌之意。风,穴内气血物质为运动着的风气。该穴名意指小肠经的气化之气在此形成风气。本穴物质为天宗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上行至此后,因吸热胀散而化为风气,风气循小肠经而运行,如被执掌指使一般,故名。

白环俞: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在臀大肌,骶结节韧带下内缘;有臀下动、静脉,深层为阴部内动、静脉;布有皮神经,深层为阴部神经。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配三阴交、肾俞、治遗尿、月经不调。

尺泽穴: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尺泽,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别名鬼受、鬼堂。属手太阴肺经。合(水)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微屈肘取穴。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和头静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部烦满,咽喉肿痛,肘臂挛痛等。

取此穴位时应让患者采用正坐、仰掌并微曲肘的取穴姿势,尺泽穴位于人体的手臂肘部,取穴时先将手臂上举,在手臂内侧中央处有粗腱,腱的外侧外即是此穴(或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桡侧凹陷处)。该穴上方-4厘米处用手强压会感到疼痛处,就是“上尺泽”。

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功能:清宣肺气,泻火降逆。

主治:

古代记述:咳嗽、喘息、气逆、咯血、善呕、胸胁满痛、肺痨、心痛、心烦、癃闭、胃痛、腹胀、绞肠痧痛、便秘、鼻衄、喉痹、舌干、振寒、瘛疭、潮热消渴、癫疾、痿疟、腰痛、肩脊痛、风痹、手臂不能上肩,肘臂挛痛。

现代报道:感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喉炎、咽炎、支气管炎、百日咳、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丹毒、胎位不正、麻疹、高血压、肺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急性胃肠炎、肘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

(1)配合谷穴,有行气活络,祛瘀止痛的作用,主治肘臂挛痛,肘关节屈伸不利。

()配肺俞穴,有降气止咳平喘的作用,主治咳嗽,气喘。

()配委中穴,有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吐泻。

(4)配太渊穴,经渠治咳嗽,气喘。

()配孔最穴治咳血,潮热。

(6)配曲池穴治肘臂挛痛。

承浆穴:生津敛液舒筋活络承浆穴:生津敛液舒筋活络

承浆穴是任脉与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具有生津敛液、舒筋活络的功用,主治口歪,唇紧,齿痛,流涎,口舌生疮;暴喑,面肿,齿,癫痫,面瘫。赤神经痛,癔病性失语,糖尿病。

承浆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在口轮匝肌和颏肌之间;有下唇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缓解治疗口眼歪斜、面肿、龈肿、齿痛、口腔溃疡、三叉神经痛、小便不禁、癫狂等。

按摩承浆穴的功效:连通体表体内。

配委中穴治衄血不止;

配风府穴治头项强痛、牙痛。

齿槽尖肿:配女膝穴、唇里穴。

下牙痛:配合谷穴、下关穴、颊车穴、承浆穴。

面肌痉挛:配攒竹穴、四白穴。

三叉神经痛:配下关穴、合谷穴。

主治

⑴口腔溃疡⑵颈项强痛

机理

承浆穴近于口,该穴又有镇静镇痛作用。承浆为任脉经穴,任脉为阴脉之海。颈项痛为病在阳,针刺该穴为病在阳取之阴之意,故可治疗口及临近部位的病症。

痛经配大椎,经潮前天开始,每日1次,至经净为1疗程。承满穴: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当腹直肌及其鞘处,深层为腹横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动、静脉;分布;当第七肋间神经分支处。

胃痛,吐血,食欲不振,腹胀。

配足三里治胃痛。

冲门穴: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大敦治疝气。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承光穴:头痛、目眩、癫痫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有帽状腱膜;有额动、静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当额神经外侧支和枕大神经会合支处。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

配百会治头痛。

冲门穴: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大敦治疝气。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攒竹穴:头痛、眩晕、呕吐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头痛,口眼歪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目闰)动,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阳白治口眼歪斜、眼睑下垂。

承泣穴:流泪、夜盲、口眼歪斜

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在眶下缘上方,眼轮匝肌中,深层眶内有眼球下直肌,下斜肌;有眶下动、静脉分支,眼动、静脉的分支;布有眶下神经分支及动眼神经下支的肌支,面神经分支。

目赤肿痛,流泪,夜盲,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

配太阳治目赫肿痛,配阳白治口眼歪斜。

足阳明经、阳跷、任脉交会穴

承筋穴: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在腓肠肌两肌腹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后动、静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冲阳穴: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阳穴,乃是足阳明胃经的原穴。冲阳穴又名会原穴,跗阳穴,会屈穴,会涌穴,会骨穴。冲阳。冲,穴内物质运动之状。阳,阳气。该穴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经水气化冲行天部。

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功用:和胃化痰,通络宁神。

特异性:胃之原穴。 

主治病症:

1、精神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麻痹,眩晕;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

、运动系统疾病:风湿性关节炎,足扭伤;

4、其它:牙痛。

配足三里穴、仆参穴、飞扬穴、复溜穴、完骨穴,有补益气血,润养经筋的作用,主治足痿失履不收。

配丰隆穴,有豁痰宁神的作用,主治狂妄行走,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冲阳穴治疗网球肘

网球肘,为肱骨上髁炎之俗称。其临床表现为肘关节外侧疼痛,用力握拳及前臂作旋前伸肘动作时加重,不能绞毛巾、扫地,局部有多处压痛,而外观无异常。其属于祖国医学中伤筋、痹证等范畴,系由肘部外伤或劳损、或外感风寒湿邪致使局部气血凝滞,络脉痰阻而发为本病。

囿于“疼痛取阿是”之说,临床仅取局部穴位,故疗效欠佳。其实远道选取效穴治疗本病,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

艾灸冲阳穴的房法补胃

方法很简单,点燃艾艾贴,对准穴位灸。艾灸冲阳穴,可以让足阳明胃经运行顺畅,也就能保证胃里面的气息供应正常,具有暖胃、护胃的功效。按揉或者艾灸冲阳穴,可以作为平时胃部保养的房法。

次髎:疝气、大小便不利、痛经、腰痛、次髎:疝气、大小便不利、痛经、腰痛、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二骶神经后支通过处。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血海治痛经。

承扶穴: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在臀大肌下缘;有坐骨神经伴行的动、静脉;布有股后皮神经,深层为坐骨神经。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委中治腰骶疼痛。

承山穴:最有效的去湿穴位

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承山穴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

别名:鱼腹,肉柱,伤山,鱼肠,肠山,鱼腹山,玉柱,鱼腰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的尖角凹陷处,就是承山穴的位置。

1、小腿肚抽筋(腓肠肌痉挛)、脚部劳累、膝盖劳累、腰背痛、腰腿痛。

、便秘、脱肛、痔疮等。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为治疗小腿痉挛,腿部转筋的常用效穴。

双承山配双肩井,治疗由疲劳引起的腰酸腿疼!

配大肠俞穴治痔疾

1、艾灸法

灸1—寸。不宜作过强的刺激,以免引起腓肠肌痉挛。

、按摩法

按摩承山穴拇指翘立,用力点按承山穴,尽量用力,并坚持点住不要放松,直至肌肉痉挛缓解为止。

承山穴是去除人体湿气的最好穴位,其效果跟薏米红豆粥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为什么呢?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所以,它能通过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我们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上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微微升高的体温向外散逸。游泳的时候,人的小腿肚子会抽筋,这是因为人在水里感受了寒湿之邪,这时,也只要赶紧揉一揉承山,抽筋的症状就会缓解或者消失。

长强穴:调理肠腑之养生大穴

长强穴是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的一个穴道,又名尾闾穴。长:循环无端,长大,旺盛;强:健行不息,强壮,充实。古人修练气功,小周天即是打通任督二脉,以意导气,起自督脉尾闾,循脊骨,上百会,下龈交,接任脉,下行循胸至脐腹,抵会阴复合于督脉,气如此升降轮回,循环不止,故名长强;

在尾骨尖端下,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肛门动、静脉分支。分布着尾神经后支及肛门神经。

主治遣精,阳痿等与肾精相关的病症,肾为作强之官,长强之名也可能与此有关。治疗便血、痔疮、脱肛、泄泻、便秘、腰脊痛、小儿惊风、尾骶骨痛、痫症等疾病。现多用于癔病,腰神经痛等。

配承山,有清热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痔疾,便结。

配小肠俞,有行气通腑,分清泌浊的作用,主治大小便难,淋症。

配身柱,有行气通督的作用,主治脊背疼痛。

配百会,有通调督脉,益气升阳的作用,主治脱肛,头昏。

众所周知,肾为生命之源,中医认为,肾是作强之官,长强穴名字的得来也和此有关系。按摩长强穴,能神经痛、遗精、阳痿等与肾精相关的病症。现代临床研究表明,按摩长强穴,能治疗便血、痔疮、脱肛、泄泻、便秘、腰脊痛等多种症状。

按摩长强穴的手法:俯卧,双脚稍稍分开,用手指揉、按压长强穴,每次揉4分钟,双手交替按摩。每日次。

地仓穴: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肌神经的末支。

口歪,流涎,眼睑(目闰)动。

配颊车、合谷、治口歪、流涎。

手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

每天灸1-0分钟。对于调理脾胃效果好

大都穴:腹胀、胃痛、呕吐、泄泻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足三理治腹胀。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可以调理脾胃。针对腹泻,可以每天艾灸十分钟。

大包穴: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脾之大络。

每天艾灸10-1分钟,可强心,缓解胸胁痛









































初期白癜风
白癜风的治愈率高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epv.com/yygl/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