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饮食配合 > 神经妥乐平及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治疗头面部
神经妥乐平及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治疗头面部
神经妥乐平及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治疗头面部疱疹后神经痛临床研究*
王家双△魏星包佳巾杜雯琼汤达承吴秋韵(中华医学会医院,暨南医院疼痛科,广州)
摘要目的: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头面部疼痛疾病中最为剧烈的疼痛疾病之一。本文报道使用牛痘疫苗致炎提取物(神经妥乐平)及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CSGB)对比药物治疗三叉神经区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组40例患者,病程3个月~4年。使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使用改良HAMD评价抑郁程度;同时检查治疗前、后损伤区域红外热图。门诊(OP)组治疗方法:甲钴胺2mg/日,神经妥乐平2-4片/日,加巴喷丁-mg/日或普瑞巴林-mg/日。住院(IP)组治疗方法:口服药同OP组,CSGB处方:0.1%罗哌卡因ml+神经妥乐平6ml,连接PCA泵(ZBB-Ⅰ型,南通产),持续量0.5-1ml/小时,追加剂量0.5ml/次,持续使用一周。两组患者均于治疗两周及随访一年后评价效果。结果:患者主诉头面部自发性闪电样疼痛、刀割样疼痛、烧灼样疼痛为主。两组患者平均HAMD评分为21.8±3.8分,平均VAS评分为7.8±1.6分。经过治疗后OP组和IP组患者平均VAS评分分别为5.4±1.2:3.2±0.8分,HAMD评分为18.5±3.1:11.2±2.1分;复发率为45%:20%;治疗前、后局部红外热图平均差值为:1.2-5.8℃。IP组经过14-18个月的随访,疗效相对稳定。对于复发患者则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结论:两组头面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初步结果表明:与OP组治疗结果比较,IP组加用CSGB方法安全,有效,能够快速控制剧烈疼痛,患区后遗症状大部分缓解。经过一年左右随访大部分患者效果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关键词三叉神经疱疹后神经痛,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神经妥乐平,红外热图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是头面部疼痛疾病中最为剧烈和典型的疾病。目前现有的治疗方法不能满意的控制疼痛,本文比较使用神经妥乐平及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CSGB)与口服药物治疗三叉神经区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结果。
方法
1.病例选择本组共统计资料完整的临床患者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IP、OP患者各20例,平均年龄68.3±11.8岁(48-85岁)。以三叉神经眼支为主,左侧15例,右侧25例,未见双侧同时发作患者。激惹型28例,麻痹型12例,病程2个月-4年。由于疼痛剧烈,70%的患者曾经有自杀念头。根据患者条件和意愿分为OP治疗组(OP)和IP治疗组(IP)。[表1]2.观察指标包括使用药物及CSGB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和性质、患区遗留症状和睡眠质量以及局部红外热图变化。使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使用改良HAMD(见表2)评价抑郁程度[1]。总分大于24分为重度抑郁;17-24分为中度抑郁;大于7分为轻度抑郁;同时检查治疗前、后红外热图(Iris,韩国)。3.治疗药物和方法OP组治疗方法:甲钴胺2mg/日,神经妥乐平2-4片/日,加巴喷丁-mg/日或普瑞巴林-mg/日。IP组治疗方法:口服药物同OP组,0.1%罗哌卡因(批号:NAEB,瑞典)ml+神经妥乐平(批号:,日本脏器)6ml,连接PCA泵(ZBB-Ⅰ型,南通),实施CSGB(C6横突旁穿刺置管法),持续量0.5-1ml/小时,追加剂量0.5ml/次,连续使用一周时间。两组患者均于治疗两周及随访结束期评价效果,取平均值为统计数。4.疗效随访及数据处理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继续口服药物一个月。完成治疗和随访结束后进行最终效果评定,取治疗结束后和随访期结束平均值为疗效结果,以随访期结束值评价疼痛程度以及反复或持续发作≥治疗前VAS评分值的50%为复发统计标准。统计资料(Xˉ±SD)分析由本院信息中心统计师帮助分析。使用SPSS11.0软件包(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值<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本组患者主诉以头面部自发性闪电样疼痛、刀割样疼痛、烧灼样疼痛为主。入院前大部分患者经过其他学科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本组患者平均HAMD评分为21.8分,属于中度抑郁状态;平均VAS评分为7.8分。经过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平均VAS评分分别为5.4:3.2分,复发率分别为45%和20%。HAMD评分分别为18.5:11.3分,治疗前、后OP组局部红外热图检查显示疱疹区表面温度平均差异范围为:1.2-5.8℃,IP组平均温差为0.5-1.6℃,结果分析表明IP组疼痛及疱疹区域炎性反应明显缓解[表2],大部分患者疱疹区激惹状态基本缓解。经过14-18个月的随访,IP组患者疗效比较确切、稳定[表3]。
讨论
三叉神经区域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类临床特殊类型[2],它除了可能对于眼睛和视觉系统产生影响外,疼痛程度会比身体其他部位疱疹后神经痛更加剧烈,是头面部疼痛疾病中最为剧烈的疼痛疾病之一。长期、剧烈的疼痛发作不仅使患者常常处于对于疼痛的恐惧之中,还会引起脑血管功能异常,由于疼痛难以忍受患者而出现明显的抑郁情绪或自杀倾向。目前临床主要以甲钴胺、神经妥乐平、加吧喷丁或普瑞巴林等药物治疗为主[3-6],但是部分药物疗效差的患者最后还是来到疼痛科就诊。本组三叉神经区域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与我们以往报道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红外线热图监测结果类似[7],突出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异常增加和明显的神经源性炎症,临床上自发性疼痛、痛觉敏感、异常疼痛(如痛觉超敏)及外周和中枢敏化都是神经源性炎症主要表现[8]。IP组患者使用以低浓度罗哌卡因+神经妥乐平为主的处方实施CSGB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可能与神经妥乐平直接作用于星状神经节,并通过交感神经活动影响或控制了受损伤神经区域神经源性炎症过程和异常的兴奋性有关。而由于本组患者绝大多数已经在其他兄弟学科长时间口服神经妥乐平及其他药物效果不明显或刚刚开始有效果,后期效果不满意是否与药物耐受或者受损伤神经系统药物利用障碍相关需要临床进一步观察。临床观察IP组患者剧烈疼痛控制后疱疹区的温度显著降低,同时上述交感神经兴奋性异常和神经源性炎症的症状明显缓解提示了这种类型疼痛属于“交感神经相关性疼痛(sympatheticmaintainedpain,SMP)”。在随访过程中也观察到IP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OP组,复发后疼痛程度也较OP组轻,但是没有统计学差异性。而且临床上表现最顽固的疱疹区主要遗留症状如:激惹、紧束感、蚁行感和痒在IP组患者得到明显缓解。
神经妥乐平在日本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临床应用历史,主要药理作用包括镇痛作用、促进神经修复和营养作用和调节免疫作用等[9-10]。除了少数患者过敏反应外,临床应用比较安全。本组初步结果表明:比较常规用药方法,使用神经妥乐平连续星状神经节注药方法能够快速控制剧烈疼痛,而且疗效比较稳定,能够达到促进损伤神经系统修复的临床效果。大部分患者疼痛缓解明显,效果比较稳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致谢:本文统计资料分析由本院信息中心陈玲统计师协助分析。)
参考文献(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年第21卷第3期论著第-页。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