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饮食配合 > 脊柱不正是万病之源
脊柱不正是万病之源
脊柱位于躯干的背部中央,是人体的中轴。他有26节椎骨组成,其中颈椎骨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骨和尾骨各1块。椎骨的大小厚薄、突起切迹、关节沟合等都是进化的结果,都有其特殊的功能意义,是构成人体脊柱的基础性因素。
脊柱的26块椎骨,通过23个椎间盘、各种韧带和关节囊等连接为一个整体,是发挥其他结构功能,保持脊柱平衡稳定的内源性因素。
脊柱周围的软组织,特别是肌肉与筋膜是保持脊柱稳定性的外源性因素。
脊柱稳定的内源性因素与外源性因素相互作用,保证了脊柱的平衡稳定和功能发挥,保证了脊柱在人直立行走和进行各种活动中,起着中轴的作用。
脊柱是人体中的轴,参与了人体胸,腹、盆腔的组成,并利用椎骨的不规则性形成了一个保护脊髓的椎管和容脊神经根通过的椎间孔。可称作“三腔两孔一管”。
在胸腔、腹腔和盆腔中,分别容有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血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脏器器官,以及和这些系统器官相连的血管、淋巴、神经、组织液等结构性组织。
在椎孔相连接共同组成的椎管中拥有脊髓、脊髓被膜、脊神经根、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
在椎间孔中容纳31对脊神经根通过,然后分布全身,确保大脑通过脊髓、脊神经及各神经分支控制全身运动,并与内分泌系统一起调节并维持身体其他系统的功能。
由此,我们可以说脊柱不仅是人体的中轴,而且还是大脑通过脊髓进行神经传导控制全身的枢纽。
人体脊柱的功能作用
作为人体的中轴,神经传导的枢纽,脊柱有四大作用。
一是骨架支撑作用。脊柱是人体躯干的支柱,它位于颈、躯干和骨盆的背面正中,起着支撑头颅和构成、支撑胸腔、腹腔、盆腔脏器的作用,同时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
二是安全保持作用。脊柱有4个生理曲度(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大弹簧,增加了缓冲震荡的能力,加强了稳定性。在跳跃或剧烈运动时,椎间盘可吸收震荡,防止颅骨和脑部受到损伤。同时对脊髓、中枢神经和内脏器官也起到保护作用。
三是运动平衡作用。脊柱上端借枕骨承托头颅,在胸部与肋骨构成胸廊。上肢借肋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人的身体躯干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运动以及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平衡。
四是神经传导中枢作用。人体的周围神经系统是由自主神经、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组成的,是通过脊柱的31对神经根分布全身的。
自主神经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传来的信号指令传到身体的内脏器官和腺体。
感觉神经负责传递身体自身的感觉和外界变化的信息。
运动神经负责支配的随意骨骼肌的运动。
身体内外的各种变化,都是通过遍布全身和周围神经系统网络传入到中枢神经系统,再将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指令传回到全身,这种每时每刻数以万计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传递,都是通过椎间孔的神经根来实现的。
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和神经传导的枢纽,作为生命的支柱,其进化、退化与变化,其神经传导的顺畅与障碍,决定着人的身体姿势的变化。
古希腊有一个古老的谜语:“什么动物小时候四条腿,长大后两条腿,老了以后三条腿。”谜底是人。人小时候四肢爬行,是人类进化的缩影,长大后直立行走,是成长到发育成熟的标志,人老了后需要拐杖支撑,是脊柱退化的结果。
由此可见,人的身体姿势的变化,反映着人的健康变化,岁月在脊柱上留下什么痕迹,就决定着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姿势,而人有什么样的姿势就反映着什么样的健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关爱脊柱就是关爱健康,要保持体形优美挺拔,活动潇洒自如,就要从爱护脊柱做起!
人体结构的原因,脊柱的退形性变化,慢性劳损以及外伤,之所以导致脊柱性疾病,是因为这些病因使脊柱的高度、曲度和中正度发生了变化,破坏了脊柱的稳定性,从而导致了脊柱周围或骨盆周围的肌肉、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受到了牵拉或者挤压,这是导致脊柱疾病的根本原因。
肌肉受到挤压,可引起局部肌肉肿胀,疼痛。
血管受到牵拉挤压,可引起循环障碍,出现酸痛、肢体发凉、怕冷、局部肿胀等症状。
淋巴管受到牵拉和挤压,可引起淋巴组织液循环不畅,造成人的免疫力降低和内分泌系统紊乱。
神经受到牵拉挤压,可引起神经传导不畅,会出现感觉及运动障碍,如剧烈疼痛,麻木,肌张力减弱、肌肉萎缩,重者可造成行动障碍等症状,这些症状和运动障碍被称为脊源性疾病。
脊柱各段病变相应症状对照
(C1-C4)以头面,五官,心脏和脑血管神经症状为主。
如:头痛,头痛,失眠,视力下降,耳鸣,心动过速,高血压等。
(C5-C7)以颈,肩,背,上肢麻木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
如:肩臂部麻木疼痛,手臂无力;心动过缓,低血压等。
(C7-T3)以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紊乱和胸壁痛为主
如:胸痛,胸闷,气短及心率失常等。
(T4-T5)以肝胆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
如:眼干眼涩,口苦尿黄,两肋胁痛或烦燥易怒等。
(T6-T9)以消化系统的胃、脾、胰腺功能紊乱为主。
如:胃痛,胃酸,胃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糖尿病的等情况。
(T9-T12)以肾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
如:背部疼痛,蛋白尿,浮肿,乏力,贫血腹部胀痛等。
(L1-L3)以肠道功能和生殖系统功能障碍为主。
如:腹胀,腹泻,便秘,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大腿前内侧感觉异常等。
(L3-L5)以腰痛及大腿后侧和膝前内侧放射性感觉障碍为主。
如:剧烈的下腰部,骶尾部、会阴根部或坐骨神经痛,排尿异常等。
(L5-骶1)下肢功能障碍和泌尿生殖系统功能障碍。
如:下肢血液循环不畅,行走无力,排便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脊源性疾病分类
脊源性疾病分为脊柱性疾病和脊柱相关性疾病,脊柱性疾病,是指脊柱结构与功能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功能性病变。
如颈椎病、颈椎小关节紊乱、斜颈(非先天性)、落枕、肩周炎;胸椎小关节紊乱、胸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小关节紊乱、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骶骨关节综合症、坐骨神经痛;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等。
脊柱相关性疾病,是指由于脊柱结构与功能不能相适应而导致的中枢神经传导不畅、神经支配区域或脏器功能受到影响,而引起的病变。如颈型类冠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率失常、耳鸣、耳聋、胸痛胸闷、失眠、多汗症等。据医学统计,目前脊柱相关性疾病已达近百种。
5.颈部疾病症状特点
颈部疾病分为以下五类,分别是: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小关节紊乱、斜颈(非先天性)、落枕。
1.颈椎病: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颈动脉、交感神经等),并出现相应临床表现者,称为颈椎病。颈椎病共分为六种类型。
(1)颈型颈椎病症状特点
主要症状特点:以颈肩部酸、胀、痛为主。
(2)神经根型颈椎病症状特点
主要症状特点:以头、颈、肩、手的麻木和疼痛为主。
(3)脊髓型颈椎病症状特点
主要症状特点:以双下肢沉重无力有踩棉花感,易跌倒,双下肢麻木并逐渐向上发展。
(4)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特点
主要症状特点:以眩晕、失眠多梦为主。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特点
主要症状特点:以偏头痛、耳鸣、心律不正常、心跳过速或过缓、血压异常等为主。
(6)混合型与其他型颈椎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同时存在可诊断为混合性颈椎病)
①颈椎病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可诊断为混合性颈椎病。
②其他型颈椎病,如颈椎椎体前缘骨赘形成,压迫或刺激食管而引起的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
2.颈椎管狭窄:由于颈椎间盘突出、椎体增生、椎体滑脱以及后纵韧带、黄韧带增生肥厚、钙化或骨化等刺激脊髓神经及周围血管,造成神经血管发生炎症粘连、充血、水肿,从而导致颈椎管狭窄。
主要症状特点:双下肢无力,有脚踩棉花感。还可见头、肩、手麻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等。
3.颈椎小关节紊乱:由于颈部扭挫伤、慢性劳损、睡眠体位不当、退行性变等,所造成的颈椎关节结构的微小错动变化。
主要症状特点:颈部疼痛、活动受限。还可见头昏、视物模糊、面神经麻木。
4.斜颈(非先天性):俗称“歪脖子”。
主要症状特点:颈部倾斜、活动受限、疼痛。还可见颈部肿块、面部畸形等。
5.落枕:入睡前并无任何症状,晨起后却感到上背部明显酸痛,颈部活动受限。
主要症状特点:晨起突感颈后部,上背部疼痛不适,以一侧为多见。还可见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痛点有“条索状物”。
腰背部疾病症状特点
腰背部疾病分为六类,分别是:胸椎小关节紊乱、胸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非先天性)、腰椎滑脱、慢性腰肌劳损。
1.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由于椎间盘及韧带的退行性改变、外伤、劳损等原因,导致单个或多个胸椎及相应小关节轻度移位。
主要症状特点:胸背部疼痛,呼吸加重、肋间神经痛。
2.胸椎管狭窄:由于胸椎间盘突出、椎体增生、强直性脊柱炎、后纵韧带、黄韧带增生肥厚、钙化或骨化等刺激脊髓神经及周围血管,造成神经血管发生炎症粘连、充血、水肿,从而导致胸椎管狭窄
主要症状特点:躯干紧束感、胸廓活动受限。还可见,环腰区疼痛、腰部僵硬和下肢运动障碍。
3.腰椎间盘突出症:体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导致腰椎间盘组织不同程度地向后突出,并刺激压迫相应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而产生腰腿疼痛等一系列症状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主要症状特点:腰痛伴有下肢的放射痛;腰椎活动受限;直腿抬高试验或直腿抬高加强试验阳性;CT扫描及核磁共振,有椎间盘突出影像学改变。
4.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及软组织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称为腰椎管狭窄症。
主要症状特点:慢性腰痛,进行性加重;间歇性破行:步行一段时间后,出现一侧或双侧腿疼,下肢麻木、无力,以至蹲下来休息数分钟后才可缓解疼痛,并可继续行走。再走,再疼痛,再休息。骑自行车可无影响,甚至可骑几十里路不感到疼痛。行走时,上坡容易下坡难‘腰部压痛。
5.腰椎滑脱:如果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其中一个腰椎的椎体相对与邻近的腰椎向前滑移,即为腰椎滑脱。
主要症状特点: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还可见:部分顾客也没有任何症状,仅在片中显示,严重的顾客可以见滑脱处凹陷、走路时摇摆。
6.腰肌劳损:腰肌劳损是指腰部肌肉、肌膜与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是腰腿痛中最常见的疾病,又称为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劳损等。
主要症状特点:主要症状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时轻时重,缠绵不愈。腰部可有广泛压痛,但脊椎活动多无异常。
7.腰部急性疾病症状特点
腰部急性疾病共有三类,分别是:腰突症急性期,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急性腰肌扭伤。
1.腰突症急性期:此病的定义和腰突症的定义完全一致,只不过是症状加重,出现疼痛难以忍受,活动完全受限等症状。病理上是被压迫的神经周围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和水肿。
2.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腰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是指由于外力的作用,使腰椎小关节位置发生轻微改变,固定于某一特殊位置,并伴有腰部剧烈疼痛,活动障碍者。
主要症状特点:急性腰扭伤的病史;腰痛,可向臀部放射,但不向足跟部放射;上腰部压痛。
3.急性腰肌扭伤:急性腰肌扭伤是指腰部突然遭受间接暴力而导致的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俗称“闪腰岔气”。
主要症状特点:伤后立即出现的腰部剧烈疼痛,或当时无明显疼痛,休息后次日出现的腰部疼痛和不敢转侧,咳嗽、喷嚏时加重。
8.肩周炎主要症状特点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也称“五十肩”。又称漏肩风、冻结肩,是以肩关节疼痛和活动不便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
主要症状特点:肩关节周围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
9.脊柱侧弯症状特点
脊柱侧弯可分为特发性脊柱侧弯、先天性脊柱侧弯、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以及神经纤维瘤病性侧弯等。其中又以特发性脊柱侧弯最常见,其发病率约占脊柱侧弯的70%-80%,但其发病原因尚不了解。脊柱侧弯一般分为六种类型。
主要症状特点:(1)侧凸:即部分脊柱棘突偏离身体中线称脊柱侧凸有左侧凸,右侧凸及S型,C形弯。
(2)后凸:指胸段脊柱后凸超过生理曲线范围者。
(3)鞍背:是指局部某椎体被破坏,椎体突然向后凸起。
(4)圆背:是指整个脊柱象弓一样向后凸起。
(5)畸胸:分两种,一种是胸骨向外突起,另一种是胸骨向内凹陷。
(6)旋转性(扭曲性):是因为腰椎横突一面高一面低或胸骨扭曲形成的,这种弯曲是最复杂,最难治的。
10.强直性脊柱炎症状特点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侵犯脊柱及周围组织慢性进行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疑难病,属血清阴性脊柱骨关节病。
主要症状特点:早期有腰臀髋部疼痛,腰僵,尤其晨起后为甚,不能久坐、久站,阴雨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部分顾客出现坐骨神经痛;日久则有脊柱强直和驼背畸形:“4”字试验阳性。
11.骶尾部疾病症状特点
骶尾部疾病分为两类,分别是骶骼关节综合症、坐骨神经痛。
1.骶骼关节综合症:是骶骼关节周围软组织和韧带劳损或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损伤而出现下腰痛及下肢痛等症状的一类病症,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主要症状特点:腰部疼痛、下肢疼痛。还可见:腰腿部活动受限。
2.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
主要症状特点: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或麻木。
对脊柱及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总体来看,是重视不够、方法不多、效果不好。据了解,目前全国医科大学还没有将脊柱及相关疾病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和教学。医院也没有独立的脊柱科,脊柱及相关疾病治疗分别被放在骨科和康复科。人们对脊柱重要性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脊柱健康知识的普及还不够广泛,没有形成关爱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