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饮食配合 > 针刀常见的松解部位定位方法附送膝关节久

针刀常见的松解部位定位方法附送膝关节久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721/4429412.html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

1、疼痛

2、功能障碍

3、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软组织损伤的三大临床特点:

1、压痛:是诊断和判断疗效的法宝

2、结节:

a、团块状结节:如脂肪瘤。

b、颗粒状结节:如扳机指。

c、圆锥状结节:如肱骨外上髁尖处的山脊样结节。

d、条索状结节:如肌肉的起止点处结节。

e、不规则结节:如股骨大转子结节。

f、瓦片状结节:如臀部及股四头肌损伤。

(1):结节的好发部位:

1.骨性突出点:如股骨大转。

2.肌肉的起止点部位。

3.高应力腱性组织点:如项韧带。

4.肌肉与肌肉之间的交会部位。

5.骨的游离端:如腰三横突。

6.神经出口点:如臀上皮神经出口点

7.关节连接处:如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时在膝关节内侧的结节点。

8.肌肉力学的受力点或聚力点:

(2):正常结节与异常结节的区别:

方法:对比法:

1.比压痛(左右对比),压痛大的为异常结节,压痛轻的为正常结节。

2.比软硬程度(左右、上下对比),比正常结节软的或硬的均为异常结节,反之则为正常结节。

3比结节大小,在解剖没有特异的情况下比相邻上下结节大小,异常的是病变的结

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各论:

头痛、头昏

神经性头痛:

1、枕大小神经头痛:最易形成卡压的部位位于下项线中点旁开2.5厘米。并发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视力疲劳、前额疲劳、眼球发胀,甚至突出。

2、三叉神经痛:疼痛不过中线,疼痛持续时间不超过2分钟,呈间断性发作,有一个触发点(也叫扳机点)。其治疗点在C1横突尖上。

3、神经痛:其治疗点在内侧眉头部位,可扪及一个比芝麻粒还小的筋结,将其松解。

血管性头痛:

1、头皮下静脉丛炎:头皮虚肿、头皮增厚,多有头皮外伤史。其治疗点在下项线寻找筋结点,用刀或针均可。也可以用火针散在点刺(注意针眼出血,因为头皮血管丰富)2、大脑前、中、后动脉供血不足,治疗用太阳穴、列缺穴、合谷穴、足三里、阳陵泉、中封、足临泣、疗效定。3、椎动脉供血不足:常见的原因为上位颈椎(C1、2、3)形成卡压,下位颈椎卡压相对较少,主要是:(1)由于上下两椎体错位,使连接的椎A发生扭曲,导致供血障碍(2)变形变小的椎间孔因无菌性炎症的刺激,导致椎A痉挛,发生供血障碍。(3)穿行于椎A上方的肌肉软组织因劳损而出现痉挛,压迫了椎A引起供血障碍,如头后大小直肌损伤。

常见的治疗点:

1、C2棘突旁结节点;

2、下项线的筋结点;

3、相应椎间孔变小的棘突旁点;

4、C1横突尖点。

颈椎病:复习解剖:1、C1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长的

2、C2横突是颈椎横突中最大的

3、C7棘突是颈椎棘突中最高的

凡是最为突出的解剖部位,也是肌肉的应力集中点,是最易劳损的部位。

C1横突综合征:

1、头昏,头痛

2、耳鸣,耳聋

3、下颌关节紊乱

4、眼干,眼涩,眼球突出

5、三叉神经痛

6、太阳穴痛

7、面痛面麻

8、面肌痉挛,面瘫

9、牙痛

治疗用针或刀在横突尖松解

颈生理曲度改变:

1、生理曲度变直,其治疗点在C1、C7横突尖治疗

2、生理曲度变大,其治疗点在中部颈椎棘突旁

3、C6-7棘突旁是颈椎病必做的两个治疗点。

其原因:C7椎体位于颈椎与胸椎交点的枢纽部位,活动范围最大,最易劳损。

4、在后背酸痛,双肩胛带酸困时及上肢有麻木时,C7横突是其治疗点,其原因C7

横突筋膜一旦劳损会牵连很多肌肉筋膜,因其上方有肩胛提肌、斜方肌、竖脊肌、冈上肌、头夹肌、颈夹肌、大棱形肌穿过,损时会出现上述肌肉劳损的相应症状。

5、肩胛提肌:主要功能是使肩胛骨内收,当肩胛提肌劳损时,会影响整个肩胛骨

上附着的肌肉(如冈上肌、冈下肌、大圆肌、小圆肌)的功能,

产生相应症状,其治疗点多采用其止点(肩胛骨的内上角)

颈椎神经定位诊断:

1、环枢椎椎间隙变小:头昏、头痛

2、C2-3椎间孔变小:头晕、咽部不适、后背酸胀

3、C3-4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带酸胀,肩关节活动障碍

4、C4-5椎间孔变小:颈痛、肩胛带酸胀、上臂在肘关节下方10厘米以上部位酸痛

5、C5-6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伴拇指、食指、中指发麻

6、C6-7椎间孔变小:颈、肩、上肢酸痛,伴尺侧三个指头发麻

治疗只在相应棘突旁用超微针刀或圆利针治疗即可

正中神经卡压的症状:

1、中间三个指头发麻

2、或四个指头发麻3、或5个指头发麻(C5-6,C6-7。同时卡压也可引起5指发麻临床少见)其原因:

(1)、旋前圆肌综合征:起于肱骨头、尺骨头、止于桡骨中上1/3与中下2/3交点处。

(2)、腕管综合症。

二病的区别:

1、旋前圆肌综合征的病例:拇指的第一指关节不能快速地运动,而腕管综合征则无此现象。

2、用手触摸肌腹,有无压痛结节等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特点。

3、看肌肉的动作,旋前圆肌损伤,前臂旋前时疼痛。

治疗:针法:做肌肉的起止点、中点。

刀法:旋前圆肌只做止点,腕管综合征只做起点或止点,不做中点。

肩周炎:

1、好发于50岁左右,又叫“漏肩风”

2、外伤原因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3、在其他年龄段,多数为颈肩综合征

4、少数为肺尖部肿瘤引起

5、长期卧床肩关节废用而发作,多见老年人

肩关节的三个运动轴:1、前屈、后伸;2、内收、外展;3、旋前、旋后(内旋、外旋)

患者需要解决的三个运动障碍:1、上举;2、搭肩;3、后伸摸

(1)上举动作:

总结:治疗部位为肱骨大结节、肩胛骨内上角。

(2)搭肩动作:主要治疗点为喙突、肱骨大结节点

(3)后伸摸背动作:治疗点为盂下结节、肱骨大结节点、肱骨小结节点、喙突点

肩周炎共有5个治疗点:

1、肩胛骨内上角点:肩胛提肌

2、大结节点: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3、小结节点:大圆肌

4、喙突点: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

5、盂下结节点:肱三头肌长头

肱骨外上髁处疼痛:(都有提重物疼痛的共性)

分析动作:

1:端重物疼痛,按肱二头肌损伤治疗

2:扫地疼痛,按肱三头肌损伤治疗

3:倒开水,拧毛巾疼痛,按桡侧腕伸肌损伤治疗

分析疼痛部位:1:肱二头肌损伤疼痛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的前下方

2:肱三头肌损伤疼痛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的后下方

3:桡侧腕伸肌损伤疼痛的部位位于肱骨外上髁尖上

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不治,先天性心脏病无效,其余心脏病均可用此方法

针刀治疗点:

1、T5-6棘突旁左侧

2、C7横突尖上方筋结点,左侧

3、锁骨下窝,前斜角肌的附着点,左侧

4、剑突结节点

乳腺增生:针刀治疗点;1、T3,4同侧棘突旁;2、膻中穴附近筋结点

腰部疾病:腰部的运动轴:1:前屈:损伤的部位,腰骶三角区。前屈等同于坐位,可引起类似于L5,S1节段椎间盘症状

2:后伸:损伤的部位:腰肋三角区

3:左右旋转:损伤的部位:腰大肌,腹外斜肌。左右旋转等同于翻身动作

4:左右侧弯:腰三横突损伤

总结:

1、腰骶三角区刀法针法相同,在区域内找结节点治疗。

2、腰肋三角区刀法只在L1-2棘突旁松解,圆利针法将针尖向下平刺,针体刺结节点即可。

3、腰大肌刀法只在L1-2、L5-S1棘突旁松解,圆利针针法在L4横突尖下方进针,达到阻力干感后,再向下进针2cm即可,目的是避开肾下极。

4、腹外斜肌一般用圆利针在肌腹上穿过即可。

5、腰三横突综合症一般用刀法在L3棘突旁同侧松解即可。

腰大肌损伤: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肌肉

临床症状:

1:翻身疼痛。

2: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会引起腰腿痛。

3:在急性损伤时腰部没有具体的压痛点。

4:有深在的叩击痛。

5:臀部歪向一侧。

6:小腿的外侧麻痛。

7:膝关节内侧痛。

8:早晨不能久睡。

9:生理曲度变直,人为垫高腰部形成生理曲度疼痛可暂时缓解。

10:可引起结肠炎表现,阳痿、早泄表现。

11:腹股沟疼痛。

腰椎神经解剖:(类椎间盘突出症)

1:L2-3突出:腹股沟疼痛,膝腱反射(+)。

2:L3-4突出:大腿前侧疼痛、腰痛、膝腱反射(+)。

3:L4-5突出:腰痛、大腿后侧痛、小腿前侧痛、小腿外侧疼痛、拇趾背伸试验(+)。

4:L5-S1突出:腰痛、大腿、小腿后侧疼痛、跟腱反射(+)。

5:腰骶三角区劳损会引起L4~5L5-S1节段脊神经后支卡压,产生类似L4~5L5-S1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状。

类似L4-5,L5-S1椎间盘卡压症状的病症:

1:腰大肌损伤。2:腰骶三角区劳损。3:骶结节韧带损。4:梨状肌损伤。

股骨头坏死:

1:腰大肌。2:阔筋膜张肌。3:股内收肌。4:腰骶三角。5:股直肌。6:梨状肌。

腹股沟疼痛的病症:

1:髂腰肌损伤,包括腰大肌和髂肌。

2:腹外斜肌损伤:腹外斜肌前侧肌纤维形成腹股沟韧带。

3:股内收肌损伤。

4:L1-2神经卡压。

下肢肿胀病因:

1:肾性下肢肿。

2:脉管炎。

3:血栓。

4:腹股沟筋膜卡压。

梨状肌损伤:

症状:

1、坐骨神经卡压症状(神经压迫):下肢发麻

2、间歇性跛行(血管压迫):间歇性跛行

诊断间歇性跛行先要患者行走,以右腿为例:

向前走症状明显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腰大肌;向后走症状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股二头肌;向右侧走症状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阔筋膜张肌;向左侧走症状加重时,除治疗梨状肌还要治疗股内收肌。

梨状肌损伤的检查:

目前教科书上的检查动作设计的不是太科学。我的检查动作: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屈膝屈髋90度,将髂前上棘、股骨大转子作一连线,为三角形的一个底边,在臀部以此底边画一个等边三角形,其顶点部位即位梨状肌的投影部位,再按软组织损伤特点看其是否有结节压痛,如果有即诊断梨状肌损伤

膝前痛:

1、骨性关节炎。

2、髌骨软化症。

3、髌骨外上方滑囊炎或内上方滑囊炎。

4、髌下脂肪垫劳损。

5、股四头肌损伤。

膝后痛:

1、腘绳肌损伤(止点损伤)。

2、腓肠肌起点损伤。

3、髌骨外上方滑囊炎。

4、髌下脂肪垫劳损。

5、腘窝囊肿。

膝内侧痛:

1、髂胫束损伤。

2、内侧副韧带损伤。

3、股内收肌损伤。

4、腰大肌劳损。

5、L3横突综合症。

6、缝匠肌损伤

膝外侧痛:

1、髂胫束损伤。

2、外侧副韧带损伤。

3、股内收肌损伤。

动作分析:

上楼疼痛:股四头肌损伤。

下楼疼痛:

1、下楼膝前痛为髌下脂肪垫劳损;

2、下楼膝后痛为腘绳肌损伤、髌下脂肪垫劳损。

治疗:跟据解剖,我们认识到髌骨为膝关节的一块活动籽骨,功能是协调膝关节运动的,如果髌骨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则膝关节的活动也受限制,膝关节疼痛的病中绝大多数是髌骨的活动范围受限。治疗上只需将髌骨四周的卡压筋膜松解,则膝关节活动就正常。

1、上楼痛松解:10点、11点、1点、2点位的筋膜。

2、下楼痛松解:4点、5点、7点、8点位的筋膜。

3、内侧痛松解:2点、3点、4点位的筋膜。

4、外侧痛松解:8点、9点、10点位的筋膜。

5、对严重增生的膝关节,在髌骨的中央也可找到2——3条横行的筋膜进行切断松解,然后根据以上所讲的软组织损伤理论治疗相关的肌肉组织。

对髌骨外上方滑囊炎的治疗:

水曲穴(即足临泣穴,同侧)

膝痛穴(相当于手五里穴,对侧)

五虎擒羊穴(包括内外膝眼、血海、梁丘、鹤顶穴)。

毫针方法:先扎水曲穴、膝痛穴后叫患者缓慢地屈伸膝关节,18次左右,后扎五虎擒羊穴,留针30分钟。

足跟痛:

1、跟骨骨刺:起步痛,行走后缓解,劳累后疼痛加重;

2、跟骨脂肪垫劳损:起步不痛,越走越痛;

3、跟骨滑囊炎:起步痛,越走越重;

4、跟腱炎:跟腱处压痛;

5、膑下脂肪垫劳损:将手按压内外膝眼后跟骨压痛消失,放开后跟骨压痛出现;

6、骨盆移位:患者俯卧,比双下肢长短,然后屈膝90度,再次比双下肢长短,原来长的脚变短了,短的脚变长了为骨盆移位;

7、髋关节外旋:走路时患侧呈现外八字;

8、足弓畸形:有扁平足或足弓增大;

9、骶棘肌劳损;

10、C6-7棘突旁软组织劳损;

治疗:机理:

足跟痛属运动性损伤所致,人体运动最易损伤的C6-7、腰骶区,膝关节区。根据运

动损伤原理,在此三区寻找筋节点进行治疗即可,多数患者在骶棘肌附着点、C5-6

棘突旁有劳损点,以及髌骨4点、5点、7点、8点位可扪及条索,用超微针刀进行切

割,骨盆移位的患者在腰骶三角区上的筋节点松解,疗效立竿见影。

踝关节疼痛:

1、内侧疼痛:刀法是沿着内踝边缘找结节进行切割;

2、外侧疼痛:刀法是沿着外踝边缘找结节进行切割;

膝关节久治无效,先看找对方向没

I导读:对疾病的理解,是进行正确治疗的前提。临床中只针对疼痛而不究其原因的治疗方法往往只能缓解一时的疼痛,却牺牲了机体整体的动态平衡和稳定。本文从膝关节整体平衡与应力改变出发,为我们带来膝关节治疗的新思路。

从膝关节应力改变谈膝关节筋骨病的诊疗思路和治疗方法

作者/阎喜换

Ⅰ治错方向的髌骨软化症

第一个例子,应力集中引起的髌骨软化症。这个病,是静力损伤,也就是不良姿势引起的损伤。

髌骨软化症我们临床是常见的疾病,一般青壮年居多。患者膝关节酸软、无力,上下楼比较明显;有时候走着走着膝关节会打软,或有膝关节不稳的感觉,还可出现下蹲障碍。这些症状轻重不一,但患者没有明显的外伤史,影像学检查无器质性损伤。

就医的时候,这些病人往往很痛苦。病因描述不清,膝部不红不肿,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却实实在在影响正常生活。因为他们是青壮年,需要活动,要岀劳力。经过各种物理治疗,如股四头肌力量训练、理疗、外敷、熏蒸、针灸,有的还会内服中药(腰膝酸软典型的肾虚表现),但是效果都不是特别好。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髌骨软化症是应力集中引起的(静力损伤),而我们治疗时常常忽略应力集中的问题。

详细询问患者,会发现很多人都会有一个不良姿势:坐椅子和沙发时喜欢将脚悬空搭在茶几或桌子上,使膝关节呈悬空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临床症状。

这个姿势中,我们可以看到膝关节的力是向下坠的,集中在了膝后,膝后的软组织(如腘肌)长时间紧张就会出现劳损,而膝前的股四头肌长时间不用力就会出现功能退化。

需要说明一点,这类病人一般是单膝发病,因为放在桌子上的腿如果是平放,下坠力没有那么大;只有当一只脚搭在另一条腿上,被压在下面的那条腿的膝关节就会受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不包括在内)。

在治疗中无论我们是锻炼股四头肌还是针对髌周以及髌下组织的治疗和松解,效果都不会很明显。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治疗的方向反了,他的力是在膝后,我们治的是膝前,膝前越松,膝后越紧。这样一来这个病怎么能见效呢,只会绵延不断。

所以,只有真正认识了疾病形成的原因,我们的治疗才会有的放矢,也变得简单、直接了。我们的治疗针对的是它的成因;而它的成因就是刚才讲的力的下坠,造成了膝后组织的劳损。

那劳损的组织需要我们再用力去治疗它吗?不用!我们只需在膝关节屈曲的状态下将腘肌放松,引导膝关节恢复功能活动。非常简单的手法,使膝关节前后的肌力恢复了平衡(当然康复还需要机体自身的调节,但必须改掉不良姿势),就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病人可以立即恢复下蹲功能。这种病例,就是我们临床当中特别容易漏诊误治的病例。

提示:治疗是引导人体强大的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来战胜疾病,而不是替代或影响人体强大的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

Ⅱ膝关节跪地伤,谁在默默承受痛苦

下面我们再讲一个容易误诊的病例。

我们看这个病例,这个病人的主诉非常明确,双膝跪地摔倒,从x线片也能清楚地看到结构的变化。医院、多次的治疗,从影像到触诊,诊断都很吻合,但就是效果不好。

为什么?其实这涉及一个我们常常意识不到的问题,受力点与应力点之间的关系。

膝关节跪在地上时,膝关节前面(受力点)摔在地上瞬间,撞击的反作用力将胫骨推向了后面,膝后的软组织接受了这个力(应力点)。因此,是胫骨向后的力造成了结构的紊乱,膝后的软组织为了维持膝关节的功能,必然要加强相应组织的张力。

但是在我们的检查中,膝盖最疼,因为磕在那儿了,急性期表现为红肿热痛,甚至有皮外伤,时间久了以后就会出现膝周及膝前的压痛,以及髌下韧带的松弛等。所以在治疗中一般都是针对膝前治疗。

然而膝关节触地受了伤,实际上是谁在默默承受它的痛苦呢,是膝后组织。如果我们找不到这个原因,我们把前边儿治疗了一个溜够,不管用什么方法,针刀也好,韧针也好,熏蒸、按摩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你的诊疗思路错了。

找到了致病原因,我们的治法也就非常的简单了,把膝后、膝周的肌筋韧带放松以后,从膝后将胫骨移向后面的力送回去,恢复膝关节的功能。

提示:正确认识疾病,是进行正确治疗的前提。在我们的治疗当中,只见疼痛不明其因的治疗方法,常常因为治疗了一处一时的疼痛却牺牲了机体整体的动态平衡和稳定。

Ⅲ从膝关节应力改变谈膝关节的治疗

最后我想从膝关节的应力改变谈谈对膝关节治疗的一些认识。正确的认识疾病是进行正确治疗的前提。在临床中我们可以看到疾病的本质与临床症状之间,不一定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人体的各种平衡关系,比如电解质的平衡、水液代谢平衡等等,是生命活动的内在环境基础。而人体内的力学平衡失调则往往是产生疼痛疾病的根本原因。

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其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膝关节临床病症的多样化。骨性关节炎的软骨及软骨下骨质的破坏程度,往往与临床症状不成正比:某些影像学病理改变较明显的患者却并无显著症状;病程很长的骨性关节炎患者症状时轻时重,说明正常的生理退化并不是引起疼痛的真正原因。

那膝痛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呢?

当各种力(包括静力-静力劳损,外力-运动损伤,内力-组织形态的变化等)导致膝关节应力或应力分布范围改变,膝关节内外平衡失调,此时膝关节局部的某些组织就会受到牵拉,解剖结构发生微细位置变化,进而关节腔内张力就会改变。这种机械性的张力会造成肌腱、筋膜的损伤,产生炎症、渗出,出现肿胀、疼痛、功能障碍。

因此,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害造成的力学平衡失调导致应力集中才是引起膝痛的根本原因,而关节软骨及骨质的破坏,则是继发的病理改变。

现代骨科对膝痛的治疗方法有很多,比如封闭疗法、关节腔注射、针刀、关节镜等,各有所长。而我们更注重的是膝关节应力改变的成因和膝关节平衡,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我们总结出了中医骨伤手法-拨筋通络疗法,通过纠正解剖结构的细微位置变化来恢复组织间的平衡,达到治疗筋骨病的目的。

膝关节平衡分为内、外平衡两部分,在调整、维系膝关节平衡的过程中,膝十字交叉韧带、腘肌、胫腓关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来看一下它们之间的解剖关系:

首先是膝交叉韧带,它位于膝关节深部,主要由弹性纤维组织组成。根据其附着于胫骨之前后分为前后交叉韧带,在膝屈伸过程中,前后交叉韧带之间的交叉点所形成的运动轨迹相当于膝关节的瞬时运动中心,即膝关节内部应力前后传导的介质。

其次是腘肌,它位于腓肠肌深处,膝关节线后下方。有三个起点,最强有力的是股骨外髁,另一重要起点是起自腓骨头,第三个则起自外侧半月板后角。向内下止于胫骨上端内后方的腘线上。通过腘腓韧带与腓骨小头后方相连接,并共同组建成腘肌腱复合体。是维系膝关节后侧平衡的重要肌肉组织,与交叉韧带及胫腓关节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该肌肉损伤后将直接影响膝关节的内外平衡。

胫腓上关节也是膝痛治疗时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关节。腓骨参与支持体重,约占小腿持重的六分之一。当腘腓韧带劳损、变性,无法固定胫腓关节,就会影响膝关节的平衡。临床中许多膝部的顽疾都是由胫腓上关节的外伤或病变引起。

运用拨筋通络手法治疗膝关节疾病,其核心就是膝关节整体平衡的调整过程。通过松解复正膝关节相关的肌筋、韧带组织,使膝关节的内外平衡得到相对或绝对的恢复。

调整膝关节平衡紊乱分三个步骤:

1、膝外平衡的肌筋松解、复正,包括了各种引起膝关节应力改变的因素。如:膝关节内外平衡结构组织的劳损、粘连,跨关节的外伤,骶髂关节紊乱,椎间盘突出,髂腰肌及臀部肌肉的损伤等。

2、膝内平衡的交叉韧带及腘肌的调整。

3、胫腓关节错缝的矫正。

膝痛是一个病因十分复杂的疾病,通过以上的方式治疗膝痛,在临床中能够收获不错的疗效。然而膝痛远非这三个方面就能全部解决的,只是因为他们的组织结构在膝关节的平衡中占据重要位置。那么要更好的解决膝痛问题,还需要解决致病力的来源,比如腰椎的问题、骶髂、髋关节的问题、踝关节的问题,以及内脏、气血问题等,这些需要我们大家继续努力和探索。一点治疗膝痛的体会,不妥之处还望指正,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文中内容为转载,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期待您的原创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epv.com/ysph/105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