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饮食配合 > 葛根汤经方治疗温病第一方,经方大家也随手

葛根汤经方治疗温病第一方,经方大家也随手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5779684.html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一.伤寒论原文中涉及到的葛根汤处方以及诸家注解:

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王子接〕即桂枝汤,加麻黄,倍葛根,以去营实,小变麻桂之法也。独是葛根麻黄,治营卫实,芍药桂枝,治营卫虚。方中虚实互复者,其微妙在法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后纳诸药,则是发营卫之汗为先,而固表收阴袭于后。不使热邪传入阳明也,故仲景治太阳病未入阳明者,用以驱邪,断入阳明之路。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成无己〕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二经俱受邪,相合病者,谓之合病。合病者,邪气甚也。太阳阳明合病者,与太阳少阳合病,阳明少阳合病,皆言必自下利者,以邪气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邪气甚,客于二阳,二阳方外实,而不主里,则里气虚,故必下利。与葛根汤,以散经中甚邪。

〔医宗金鉴〕太阳与阳明合病者,谓太阳之发热,恶寒,无汗与阳明之烦热不得眠等证同时均病。表里之气,升降失常,故下利也。治法解太阳之表,表解而阳明之里自和矣。

〔方有执〕必,定然之词。自,谓自然而然也。伤寒无他故,自然而然下利者,太阳阳明合病,经中之邪热甚,胃气弱不化谷不厘清,杂迸而走注,所以谓之必也。但以葛根汤,散经中之寒邪,而以不治治利也。

〔程应旄〕合病之证,凡太阳之头痛恶寒等证与阳明之喘渴胸满等证,同时均发。无有先后也,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并病亦如是看,仍须兼脉法断之。

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汪琥〕愚以既云呕矣,其人胸中能免满逆之证乎,汤中半夏,固宜加矣,而甘草大枣之甘,能不相碍乎。或云,方中止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已有生姜三两,复加半夏半升,于呕家又何碍,斯言实合仲景用药之旨。

山人经方:对于葛根汤历代经方家注解都比较简略不深入,自《经方实验录》姜佐景实践并应用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之主方,发前人所未发,葛根汤才正式进入比较精髓的运用阶段。

二.历代大家对葛根汤的运用:

郑钦安《医法圆通》葛根汤圆通应用法

一治周身发热,发现斑点,呕吐。夫周身肌肉皆属阳明,阳明主发热,不恶寒,今为外邪抑郁,壅于阳明,故发热而现斑、呕吐者,皆邪毒上壅外出之故。葛根汤力能祛邪外出,随其邪之所向而祛之,故愈。

一治两眼皮红肿痛甚。眼皮上下皆阳明所主,今为风热所闭,抑郁而为红肿痛甚。葛根汤力能解阳明风热,故治之而愈。

一治两乳红肿发热。两乳地面,乃阳明所主。今外感之邪,伏于两乳间,故见红肿痛甚。葛根汤专祛阳明之邪,治之故愈。

一治小儿痘初现点。夫痘毒自内出外,既在现点,此刻毒邪尽在肌肉之间,肌肉属阳明,葛根汤力能宣通肌肉之邪,不使痘毒遗留于内,发透为佳,然后另行养浆之法。若已发透,即不可用此。

此方功用颇多,加减法亦多,仲景《伤寒》书言之甚详,兹不复赘。

《经方实验录》葛根汤的运用:

葛根汤证其一

封姓缝匠,病恶寒,遍身无汗,循背脊之筋骨疼痛不能转侧,脉浮紧。余诊之曰:此外邪袭于皮毛,故恶寒无汗,况脉浮紧,证属麻黄,而项背强痛,因邪气已侵及背输经络,比之麻黄证更进一层,宜治以葛根汤。葛根(五钱)麻黄(三钱)桂枝(二钱) 白芍(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四片) 红枣(四枚)

方意系借葛根之升提,达水液至皮肤,更佐麻黄之力,推运至毛孔之外。两解肌表,虽与桂枝二麻黄一汤同意,而用却不同。服后顷刻,觉背内微热,再服,背汗遂出,次及周身,安睡一宵,病遂告差。

葛根汤主治温病者也。学者当知今人所谓温病,非仲圣所谓温病。仲圣所谓温病,非今人所谓温病。吾人先具今人温病之概观,乃读《伤寒论》温病之条文,无怪格不相入。我姑仿狭义伤寒,广义伤寒之例,当日仲圣所谓温病乃狭义温病,今人所谓温病乃广义温病。虽然,我但愿学者心知此意,我却不愿杜撰名辞,转滋纠纷。今为求名正言顺计,不妨称仲圣之所谓温病为太阳温病,如是,即可别于今人之所谓温病。称仲圣之所谓伤寒,与温病对称者,为太阳伤寒,如是,即可别于《伤寒论》广义之伤寒。称仲圣之所谓中风,与伤寒对称者,为太阳中风,如是,即可别于杂病中之中风。命名既定,乃论大旨。

然则太阳温病之异于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者何在乎?余斗胆,敢揭一旨。曰:太阳中风,太阳伤寒是皆太阳病之津液未伤者也。若其人先自伤津,续得太阳病,是即太阳温病。是故“伤津”二字,实为太阳温病之内蕴,此乃绝无可疑者。惟其内津已伤,不能上承口舌,故作“渴”。故仲圣曰:“太阳病,发热,而渴,……者,为温病。”且将“渴”字特置于“而”字之下,以彰其首要。惟其内津已伤,不能注输背脊,故非但头痛项强,且进而为背部亦强几几矣。故仲圣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主之。”是故“渴”与“项背强几几”同是“伤津”之外证,实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学者既已知渴与项背强几几同为太阳温病葛根汤证之主证,更可由此左右推求,自得逢源之乐。例如由太阳温病之渴,可以推知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之不渴。故恽铁樵先生教学子谓:桂枝汤,麻黄汤当同以口中和为主证云云。学子遵此施治,不啻指南良针。实则口中和即不渴之易辞,不渴即由太阳温病之渴字悟来。仲圣待人以智,故遂不自觉其言之约耳。更例如由太阳温病之“项背强几几”,可以推知太阳痉病之“背反张”,“身体强几几然”者,乃疾病之传变也。诚以“项背强几几”尚为津伤邪袭之轻者,若治不如法,更汗下以伤其津,势必“背反张”,“身体强几几然”,而为进一层之痉病矣。此《伤寒》《金匮》之可以通释者也。

阅者必将发问曰:然则《伤寒论》温病条下之“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又作如何解说?答曰:此乃仲圣后人之注语,非仲圣原文也。虽然,彼为仲圣之后人,犹为吾侪之前贤,故其言非无理致。彼之意若曰:“假使逢太阳温病之葛根汤症,医者误认为太阳伤寒之麻黄汤证,径予麻黄汤以发其汗,则汗虽出,表虽解,必将引起全身之灼热,必不克一剂而竟全功,若是者,其初病非为伤寒,实为温病。但嫌温病之病字与太阳病之病字重,故不若改称‘风温’,因葛根汤原有麻桂以治风,葛根以治温也。”由是观之,风温即是温病之别名,初不必另眼视之。又此风温与近日温热家所说之风温亦异,为免除混淆计,宁削而不论。抑尤有进者,学者当知发汗已,身灼热,并非绝对坏病之渭,不过由太阳转入阳明。此时但随其证,或用白虎以清之,或用麻杏甘石以开之,或用葛根芩连以折之,其病即得全差,初不必过事张皇。惟经方家之治病,其可以一剂愈者,不当用二剂,即其可以用葛根汤一剂全愈者,不当用麻黄汤使入阳明,以致二剂而愈。

阅者又将问曰:然则《伤寒论》原文“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又作如何解说?答曰:此亦仲圣后人之言也。注家有视此为错误,任意颠倒改易,以求曲符己意者矣。是乃窃所不取。细按此条大意,重在申明二禁,一禁被下,二禁被火。何以禁下?盖下为阳明正治,今温病病在太阳,未到阳明,故不可下,下之将更伤其津。何以禁火?盖温病津液既已内伤,安堪更以火灼烁之?如此治之,是为一逆再逆。逆之重者,促命期。逆之轻者,或语言难出,或直视,或惊癎,或瘈疭,合考种种证状,无一不由津液内竭,神经失其濡养所致。或小便不利,则伤津之重者,几无余液足以外泄。或微发黄色,则津竭血溶,血液变色,尤为显明之病理。夫下与被火未始合于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之治,今独在温病条下剀切告诫者,抑亦何哉?无非中风伤寒者津液未伤,虽误下误火,逆犹不甚,今温病者津液已伤,实未许毫厘误治故也。呜呼,前贤之旨微矣!

葛根汤证其二

葛根汤方治取效之速,与麻黄汤略同。且此证兼有渴饮者。予近日在陕州治夏姓一妇见之。其证太阳穴剧痛,微恶寒,脉浮紧,口燥,予用:葛根(六钱) 麻黄(二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生草(一钱) 天花粉(四钱) 枣(七枚)

按诊病时已在南归之前晚,亦未暇问其效否。及明日,其夫送至车站,谓夜得微汗,证已全愈矣。予盖因其燥渴,参用括蒌桂枝汤意。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本案为吾师所亲撰,夏姓妇所病者即太阳温病也。向使吾师用葛根汤原方,未始不可优治之。今又以花粉易生姜,则更为恰切。

虽然,读者于此,有不能释疑者在焉。曰:温病条言“不恶寒”,葛根汤条言“恶风”,风寒本属互称,如是得毋自相矛盾?答曰:此正仲圣之互文见意处,可以深长思者也。夫曰风寒为互称,此言不谬。但当知寒为重,风为轻,恶寒为重,恶风为轻。故温病及葛根汤二条合一之后,即成“恶风不恶寒”。其意犹曰“微恶风寒”,节言之,即本案吾师所谓“微恶寒”是也。为其尚不能尽脱恶寒本色,而合于太阳首条提纲之旨,故仲圣称此为太阳病。又为其兼口渴津伤,易于化热,故仲圣称此为太阳温病。

历来伤寒注家有一绝大错误,贤贤相承,莫能自觉者,即以温病为阳明病是也。佐景觉之,不容缄默;夫依吾说,温病为太阳病之一纲,判然异于阳明病,固矣,然窃以为尚有辨证之法在。大论曰:“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反恶热也。”然则恶热者方为阳明病,其但渴而不恶热之温病得称阳明病乎?然则恶热者当用膏知硝黄,其但渴而不恶热者得用辛温发散之麻桂,仲圣于此又岂非暗暗点明乎?余之旨,盖在于此。今试排列太阳阳明之主证如下:

太阳伤寒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    发热            恶风

太阳温病    发热而渴         恶风不恶寒

阳明       发热谵语         不恶寒反恶热

阅者试察上表,其中层次何等分明。太阳伤寒当“或未发热”“恶寒”之时,完全为寒象,且不但曰“恶风”,兼曰“恶寒”,显见其恶风寒之重。至太阳中风,即但曰“发热”,显无“或未发热”之时,且但曰“恶风”,不兼曰“恶寒”,显见其恶风寒之轻。至太阳温病,不但曰“发热”,且加“渴”以示其津液之伤,曰“恶风”,又曰“不恶寒”,显见其恶风寒之微。至阳明,其甚者曰“谵语”,以示其津竭之后,神经且受热灼矣,又曰“反恶热”,至此完全为热象,与太阳伤寒之完全为寒象者适相反。由是吾人可得外感疾病传变之第一原则,曰“由寒化热”是也。此原则实为吾人依经探讨之收获,而温病之不得称为阳明病,又其余事也矣!

葛根汤证其三

予昔在西门内中医专校授课,无暇为人治病,故出诊之日常少。光华眼镜公司有袁姓少年,其岁八月,卧病四五日,昏不知人。其兄欲送之归,延予诊视以决之。余往诊,日将暮。病者卧榻在楼上,悄无声息。余就病榻询之,形无寒热,项背痛,不能自转侧。诊其脉,右三部弦紧而浮,左三部不见浮象,按之则紧,心虽知为太阳伤寒,而左脉不类。时其兄赴楼下取火,少顷至。予曰:乃弟沉溺于酒色者乎?其兄曰:否,惟春间在汕头一月,闻颇荒唐,宿某妓家,挥金且甚巨。予曰:此其是矣。今按其左脉不浮,是阴分不足,不能外应太阳也。然其舌苔必抽心,视之,果然。予用:葛根(二钱) 桂技(一钱) 麻黄(八分) 白芍(二钱) 炙草(一钱) 红枣(五枚) 生姜(三片)

予微语其兄曰:服后,微汗出,则愈。若不汗,则非予所敢知也。

临行,予又恐其阴液不足,不能达汗于表,令其药中加粳米一酒杯,遂返寓。明早,其兄来,求复诊。予往应之,六脉俱和。询之,病者曰:五日不曾熟睡,昨服药得微汗,不觉睡去。比醒时,体甚舒展,亦不知病于何时去也。随请开调理方。予曰:不须也,静养二三日足矣。闻其人七日后,即往汉口经商云。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数语也,凡习中医者类能道之。然而议论纷纷,每悖经旨。佐景不敏,请以本案袁姓少年病为《内经》之注释可也。简言之,袁姓少年宿妓荒唐,不藏于精,故生温病。治之以葛根汤,应手而起者,以葛根汤为温病之主方故也。夫精者,津之聚于一处者也。津者,精之散于周身者也。故精与津原属一而二,二而一之物。其人平日既不藏精,即是津液先伤,及其外受邪风之侵,乃不为太阳中风,亦不为太阳伤寒,而独为太阳温病,乃不宜乎桂枝汤,亦不宜乎麻黄汤,而独宜乎葛根汤。此《内经》《伤寒》之可以通释者也。

抑尤有当知者,藏精之要,初不必限于冬时,然尤以冬时为甚。故《伤寒例》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温病之成,初不必限于春日,观袁姓少年之呻吟于仲秋可知,然尤以春日为甚。盖春继冬来,于时为迩,冬不闭藏,使扰乎阳,则春不发陈,无能随天地万物以俱生荣也。精之泄,初不必限于男女之间,凡志勤而多欲,心怵而常惧,形劳而致倦,高下必相慕,嗜欲伤目,淫邪惑心者,是皆不藏于精之类也,然尤以直耗肾精为甚。故吾人可作结论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必,犹言多也。此经旨之所当达观者也。

虽然,余走笔至此,窃不禁凛然有所俱焉。所惧者何?曰:人将以本案为根据,而伸其温病伏少阴之说,盖所谓少阴云者,指足少阴经肾言也。余曰:肾精亏耗者,全身津液不足,一旦外受邪风之侵,无能祛邪,反易化热,此犹为抽象之言,差近于是,犹曰:平素肠胃虚寒者易患桂枝汤证,同不失为平正之论。若必欲一口咬定温病之邪气久伏于肾,则犹曰中风证之邪气必久伏于肠胃,其可通乎?不特此也,小儿天真烂漫,肾精不耗,为何患味疹等一类温病特多?盖为其纯阳之体,长育之日,需津既亟,化热自易,初不关肾家事也。奈何温病伏于少阴,发于他经之说,竟亦风行医林,斯乃不可解者。

葛根汤证其四(附列再门人治验)

镇江赵锡庠,章次公门人也,诊所在曹家渡,尝治康脑脱路忻康里四十八号蔡姓女孩,约一周岁,先病百日咳,月余未痊,忽股背间隐约有红点,咳甚剧,目赤多泪,惟身热不扬,手足逆冷,常自汗出,皮肤宽缓,颜面淡白,无出疹状。锡庠告其母曰,瘄疹欲出,表阳虚而不足以达之,此即俗所称白面痧也。方用:葛根(三钱) 桂枝(一钱) 杭芍(钱半) 生草(一钱)姜(一片) 枣(二枚)

因其咳也,加前胡钱半,射干钱半,桔梗八分,象贝三钱,复加牛蒡子三钱以助其提达出表。明日复诊,颜面红疹渐显。神色虽佳,而手足尚冷,遂令再进一剂。二日后,手足温和,周身红疹透达。越二日而回。一切平安,趸咳亦愈。

学者既已知中风、伤寒、温病各为太阳病之一纲矣,然此犹为未足。吾今当为学者作进一步言。曰,所谓中风,所谓伤寒,所谓温病,所谓太阳病,推而至六经病,是皆非疾病之真名,不过疾病之代名耳。更细晰言之,六经病方为疾病之代名,所谓中风、伤寒、温病,尚为疾病中一证之代名耳。病犹戏剧之全部,证犹戏剧之一幕,故病之范围大,而证之范围小。更详尽言之,谓中风、伤寒、温病等为一证之代名,犹不切,毋宁谓之曰一证之通名。何者,知此等通名病证之方治,将可以泛应万病故也。例如吾人知太阳温病之方治,可以泛治痉病,可以泛冶麻疹,可以泛治一切类似之病。所谓痉病,所谓麻疹,方是疾病之真名。仲景之所以为圣,即在先教人以病证之通名通治(指《伤寒》),后教人以病证之专名专治(指《金匮》)。后人不晓病证之通名通治,独龂龂于伤寒温病等代名之争。既不知疾病之通名通治,更不晓何者为证。而余之所欲大声疾呼者,亦即在使学者知仲圣通名通治之大道。柯氏曰:“因知仲景方可通治百病,与后人分门证类,使无下手处者,可同年而语耶?”是柯氏宁非得道之深者。

余谓吾人既知太阳温病之方治,即可以泛治麻疹者,犹曰用葛根汤方可以治麻疹之初起也(麻疹之顺者可勿服药,服药而误,反易偾事)。阅者将疑麻桂之决不可治疹病者乎,则吾师遇麻疹病之遏伏甚而不透发者,且用麻黄汤。服汤已,疹乃畅发。惟窃细心考察,间有透发之后,引起灼热者,是正所谓“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但余早已言及,此所谓灼热并非不得了之谓,其轻者将自已,其重者亦可以补治。惟窃意与其补治于后,宁早用葛根预防于前,故余之治小儿麻疹,葛根乃为第一味要药。回观本案赵先生方中,既用前胡牛蒡桔梗等开发之品,即可以代麻黄之司。故谓本方为桂枝汤加葛根加味,毋宁谓葛根汤加味,与余之方治乃密合无间也。

余用麻黄常由八分至二钱,用桂枝常由钱半至三钱,用葛根常由二钱至四钱,若吾师之用此三药,则更倍蓗于是。故三药之中,以葛根最为和平。奈何今之医尚多不敢下笔,徒知拾前人之唾余,曰“葛根是阳明药,若邪未入阳明而早用之,将引邪入内”,曰“葛根竭胃汁”,是可慨也。

曹颖甫曰:世之论者动称温病无主方,而伤寒论一书几疑为专治伤寒而设。不知越人言伤寒有五,温病即在其中。今姜生能于大论中发明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之主方,真能发前人所未发。盖葛根汤证与伤寒不同者,原以津液不足之故,故于桂枝汤中加麻黄而君葛根。中风证而津液不足者即用桂枝汤本方而加葛根。太阳标热内陷而下利者即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生津为主。盖人体中水分多于血分,则易从寒化,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血分多于水分,则易从热化,故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从寒化者,伤寒不愈,寖成痰饮,虽天时转阳,犹宜小青龙汤。从热化者,中风误治即成热病,为其津液少也。即此意以求之,则葛根为太阳温病主药,葛根汤为太阳温病主方,不益可信乎?

《伤寒、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之葛根汤医案

一、偏头痛

刘渡舟医案:李某,男,38岁。患顽固性偏头痛二年,久治不愈。主诉:右侧头痛,常连及前额及眉棱骨。伴无汗恶寒,鼻流清涕,心烦,面赤,头目眩晕,睡眠不佳。诊察之时,见病人颈项转动不利,问之,乃答曰;颈项及后背经常有拘急感,头痛甚时拘紧更重。舌淡苔白,脉浮略数。遂辨为寒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利之候。治当发汗怯邪,通太阳之气,为疏葛根汤:麻黄4克,葛根1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大枣12枚。

麻黄、葛根两药先煎,去上沫,服药后覆取微汗,避风寒。3剂药后,脊背有热感,继而身有小汗出,头痛、项急随之而减。原方再服,至15剂,头痛、项急诸症皆愈。

按语:本案脉证病机,切合葛根汤证。临床服用本方后,常有脊背先见发热,继而全身汗出,这是药力先作用于经输而使经气疏通,邪气外出的反映,为疾病向愈之佳兆。

二、口眼歪斜

毕明义医案:于某某,男,82岁,年3月25日诊。时值隆冬大寒,患者早晨醒后,右上眼险及右口唇不自主的时时抽动。回家就早餐时,家人发现其右侧口角偏向左侧,有上限险下垂,与之问答,口齿不清,三日后来我处诊治。刻诊:右侧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消失,右侧口角歪向左下方,右侧鼻孔缩小,同时右侧鼻翼变小,鼻准偏向左侧。苔薄白,脉浮紧。脉证合参,属中风口眼歪斜。治当解肌疏风散寒。疏葛根扬:葛根、麻黄、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去核)各10克。

以水m1,煎至m1,温服mI,日服二次。嘱服药后用温热绵物敷右侧整个面部,以使局部汗出。1剂后,头痛项强鼻塞即除,言语较前清楚,口歪减其半。又继服1剂,痊愈。

按语:风寒侵袭面部阳明经络,气血失荣,经脉失养,而病口噤。《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口噤。”又本案见脉浮而紧,为风寒闭阻脉络之象,《金匮要略》曰:“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有,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喝僻不遂。”用葛根汤散阳明经邪,通阳明经络,邪解正复,经通络畅,则噤僻自已。

山人经方:此案应还有无汗的症状,如果口眼歪斜伴随有汗则用桂枝加葛根汤。在临床的时候倍葛根效果会更好,葛根用量加大,有汗用葛根汤,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

三、痉病

方承康医案:章某某,男性,74岁,本市服装四厂退休技师,年11月9日初诊。患者于同年7月底行“前列腺摘除术”后外感发热,经用中西药后寒热退,同时出现双下肢萎软酸痛,行走须人搀扶,双侧颈项牵强疼痛,在外院用中西药两月余,下肢症渐好转,颈项诸症却有增无减。症见,身体瘦薄,头项左倾,两侧颈项和后枕部僵硬麻木,牵强疼痛,转侧时疼痛益剧,头似不在脖子上,二便自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观前医处方多为羌防一类祛风湿止痛或夹通络养血之品,然患者颈项诸症实届仲圣所谓“强几几”也,其太阳经证已跃然眼前,遂处以《伤寒论》葛根汤原方:葛根40克,生麻黄10克,桂枝10克,赤白芍各30克,生甘草10克,生姜3克,大枣12枚。2剂。嘱药后稍加被翟以取小汗。

二诊:患者头颈已复端正,精神振奋,谓当日药后略有汗出,颈项部隐感热辣,诸症明显减轻,颈项大松,如失重负。次日药后并无汗出,颈项症豁然若失,转侧裕如,稍感头晕,病既愈,未再处方。一月后门诊遇之,谓一切良好。

按语:患者术后外感,服药后寒热虽解,然风寒之邪仍留连于太阳经脉,致太阳经脉不利,气血因之滞行不畅,引起颈项部诸症,虽无寒热,太阳经腑证显然存在。该思者年高体弱,适逢术后,不可谓不虚,然考虑诸症迁延数月,几成固疾,若不以麻桂通力开发拔腠理之闭塞,经腑之邪恐难外逸,另观其脉证不至虚,况是方中除麻桂峻药外,更有芍药敛阴和营,葛根的升律,加之甘草的缓急,遂放胆用之,药证相对,故一剂知,二剂已。

山人经方:此案芍药加量,有芍药甘草汤治疗下肢萎软酸痛的用意,但用药后同时会出现头晕的现象属于正常。我在治疗脑血栓后遗症的时候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效果都非常好。

四、口噤(咀嚼肌痉挛症)

杨德明医案:刘某某,女,45岁,年10月6日就诊。口噤不语20余天,某医院诊为咀嚼肌痉挛症,用西药治疗5天,症情依旧,即来我院就诊。诊见:右颞颌关节僵硬,疼痛,不能咬嚼食物,张口约0.5厘米,舌淡,苔薄白,脉紧。处方:葛根、白芍各60克,甘草30克,桂枝12克,麻黄4克,生姜、大枣各10克,水煎温服。同时用药渣热敷患处(每日3次,每次大约30分钟)。

5剂后,口噤不语减轻,额颌关节僵硬、疼痛明显缓解,张口约7厘米。守方续服4剂,即张口自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末发。

按语:《金区要略》指出:“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之”。据报道,本方用于咀嚼肌痉挛症,疗效满意。使用时,须重用葛根、白芍至60克、甘草至30克,方能达到舒经缓急解痉之功。

五、眩晕

李玉海医案:阎某,女,38岁,年11月2日初诊,患者患眩晕年余,多方求治少效,症见头晕目眩,不能抬头,呕恶厌食,恶风畏寒,头项强痛,背部酸楚,舌淡苔白,脉弦紧,此次卧床已达10余天。治拟疏通经气,升举清阳,方用葛根汤。处方:葛根30克,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生姜5克,大枣12枚,甘草6克。迭进4帖,病苦若失,随访至今,眩晕末再复发。

按语:风寒之邪干于太阳,太阳经气不疏,清阳阻遏,不能上承清窍,故而引发眩晕。头项强痛,背部酸楚,恶风畏寒,脉弦紧等,皆葛根汤之征,故原方投之,药到病除。

山人经方:《伤寒杂病论》中列出了眩晕的几种情况及治疗方法,可参考:

一.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都眩晕。

二.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的眩晕。

三.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的眩晕。

四.病人脐下悸,吐涎沫而头眩者,此有水也,五苓散主之。的眩晕。

五.膈间有水气,呕吐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的眩晕。

六、胃脘痛(慢性胃炎)

刘景棋医案:杜某某,男,69岁,年9月29日初诊。胃痛已30多年,近七、八年加剧,经常隐隐作痛,项背强,上肢有时发麻,全身发紧,易感冒。曾善饮酒,但近七八年来已戒除。三年前曾作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胃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则:表里双解。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枚,6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状消失,春节期间曾多次饮酒,也末出现胃痛。

按语:胃脘疼痛,隐隐而作,不呕不利,乃阳明经气郁滞也;项背强急,全身发紧,上肢发麻,脉象浮紧,乃太阳之邪不散也。太阳阳明合病,表邪内迫,方以葛根汤双解之则愈。

七、气喘

叶桂亭医案:一商妇,一至秋间,则常大苦喘息,动作不自由,有如废人,求治于余。往诊之,支臂于炉架而坐,已数十日不动,亦不能睡。若将此坐形稍倚侧之,则立即喘悸。食仅碗许。问其发时,自脊至颈如板状,回顾亦痛。以一医之劝,用八味丸数百两,喘少减云,与葛根汤5帖许,得以起步,再服痊愈。

按语:本案辨证眼目在于喘兼“自脊至须如板状”,乃太阳经脉拘急,表气从肺俞内迫于肺而作喘,故用葛根汤舒经散邪,畅达肺气而愈。

八、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卢自昌医案:莫某15,34岁,年8日21日入院。患坐骨神经痛已三年余,多次住院治疗,顽固不愈。刻见表情痛苦,执杖行走,步履艰难。诉右腰臀部疼痛,向下放射至右踩部,向前弯腰和行走时疼痛加剧,伴有麻木重困感。检查见患者不能做弯腰活动,抬腿、拾物试验阳性,局部未见红肿,右臀部环跳和承山穴有明显压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诊为坐骨神经痛,此风寒湿邪侵袭膀胱经脉所致,用葛根汤加昧:葛根15克,白芍18克,麻黄10克,桂枝12克,生姜5克,大枣12克,甘草12克,丹参12克,附子10克,牛膝12克。服6剂,弃杖行走。守方稍作加减,服18剂痊愈出院。3年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足太阳膀胱经脉“从额入络肋,还出别下项,循肩骸内,抉脊抵腰中”“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腥中”,是主所病,则“项背腰脚皆痛。”本案腰腿痛同项背强几几一样,均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拘急而发,故均可用葛根汤治疗。加丹参、附子、牛膝,以加强温经活血作用,井可引药力直达下肢。

山人经方:本案腰腿痛同项背强几几一样,均是足太阳膀胱经脉拘急而发。此案非常的有意义,我们知道伤寒六经辨证的太阳为表,其实按照经络循行,一些不常见的太阳症在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所循行的路线上可以寻找到答案。由此可推导所有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经络上有拘急感觉,都可以用(无汗葛根汤,有汗桂枝加葛根汤)治疗。

九、失音

李笔恰医案:芮某某,女,45岁,年4月23日初诊。患者1月前受寒后,发热咳嗽,喉痛咽*,经治疗后热退而咳嗽未止。继服肃肺化痰,止咳宁嗽之药后.突然咳嗽止,但声哑,发音不扬,口渴不欲饮。他医再投养阴清热利咽之剂,后至完全失音。就诊时只能用文字诉述病情。自感畏寒,吞咽微觉喉问气阻,纳差便德。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此乃感冒失洽,过用寒凉,气机失宣。当予调和营卫,宣肺透邪。用葛根场加味:麻黄、桂枝、炙甘草各3克,芍药10克,葛根15克,京蝉衣5克,大枣(擎)4枚,生姜3片。

嘱服药后喝小碗热稀粥。1剂后,身体微微汗出;服毕3剂,音哑好转。自觉咽部气爽。再进35剂,诸症消失,声音恢复正常。嘱用胖大海30克,分数次炖服代茶饮,忌高声说话。

按语:《医学纲目云:“邪搏于阴则为暗。”是案感受风寒后,邪从表入,前医过早投以肃降寒凉之品,以致肺气失于宣扬,声道开合不利,故音不能出。改投葛根汤调和营卫,宣肺透邪,解肌,使微微发汗,由内向外,温散寒邪,使邪从表解。

山人经方:“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药物的用量上。”这句话有一定道理。我看了非常多民间中医的处方,用量基本上接近或者超过原方(伤寒论上一两,等于现在的15克)。由于中医的处方是根据病情的需要,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相应的药物,使用适当的剂量。而用药剂量的轻重,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索。医院内由于中医体制的诸多问题,医院开方的经方家不能按照原剂量用药,所以本案会是38剂诸症消失,经方本应一剂知,两剂已。

十、小儿腹泻

石宜明医案:刘某,男,4岁,年3月5日诊。患儿前日汗后受凉,昨日起发生肠鸣腹泻,大便清稀带风泡沫,日数次,伴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外感风寒腹泻,拟解表散寒为治。用葛根汤原方:葛根12克,麻黄5克,桂枝6克,白芍10克,大枣3个,生姜2片,炙甘草3克。药进1剂腹泻减,表证除,再一剂则泻止而痊。

按语:外感所致之小儿腹泻,其治但须解表,表解则里自和,葛根汤对此有较好疗效。

山人经方: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方症符合,用量合适(原方葛根4两为现在剂量60克,4岁孩子30斤左右,成人斤左右,药用量为成人的30/=1/5)一剂知,二剂已。

十一、小儿遗尿

林家坤医案:李某,男,8岁,年1月7日诊。每在睡中遗尿三年余,一夜尿床一至二次,醒后方觉。曾服健脾益肾、固涩缩尿之品及针灸治疗,效果欠佳。患儿饮食尚可,发育正常,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缓。处方:葛根10克,麻黄4克,桂枝、炙甘草、白芍各6克,生姜2克,大枣7枚。连服9剂,痊愈。随访至今,未再发生遗尿。

按语:邪中足太阳经,膀胱气化失常而致遗尿,用葛根汤散太阳之邪,摄太阳之津,邪去经固,则遗尿自已。

十二、座疮

胡学曾医案:冯某某,男,21岁,年6月25日初诊。患者于二年前面部患座疮,时多时少,多则由两颊波及耳后及颈部,痒痛难忍,抓破则有脓液汲出,数日或十几日不能愈合,且常有黄水渗出。医院用散风清热、解毒凉血、泻热利湿、清泻阳明郁热等法医治,服药近百剂均未获效,故来我院求治。诊见思者面部座疮以两颊部为多,有已破溃者结痂,有新生者红肿,痒痛难忍,夜卧不宁,甚则难于入睡,口苦,心悸,得厚味座疮即生,大便干燥,舌红苔白而糙,脉来滑数。综观脉证,处葛根汤加味:葛根24克,麻黄4克,桂枝8克,杭芍8克,生姜3片,大枣五枚,生石膏30克,丹参30克,通草2克。

前方服用4剂,座疮已有部分愈合,无新生者。舌红苔白,脉滑数,继以前方服用30余剂,面颊仅留有愈合之痕,其余无不适而告痊愈。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劳汗当风,寒薄为助,郁乃座”。“汗出见湿,乃生座痱”。阳明、太阳之经循于面颊,风寒之邪浸入,不得散解,郁而化热,日久郁结成毒而成座疮。治当以葛根汤解太阳、阳明之邪,又佐以凉血通络之品,则起效更捷。

海外经方大家倪海厦对葛根汤的精妙讲解:

小孩子常常跑来跑去,汗流很多,风一吹就得了葛根汤证。因为他在运动的时候,毛孔开着的,汗就流出去了,流汗的同时滤过性病毒进来,一进来就很深了。刚开始从背后进来,造成部份汗水已离开汗腺但还没不出毛孔,所以项强。水渗在肌肉里面,会很痛,所以背部强硬(这就是最常见的人为制造的温病)。

原本津液就不够了,如果光靠桂枝汤把肠胃的津液发表发出来,津液不够力量会不够,这时候重用葛根,葛根原本就是提升津液的,把水份发散到皮肤表面上来。为什么加麻黄?麻黄用的比葛根少,不能太多,皮肤表面没有汗,代表有中寒的现象。如果有汗,光是桂枝加葛根汤就可以了,没有汗,就是被表寒束到了,要发表发出来,但是光靠桂枝没力量,这时候加麻黄在桂枝上面。

张仲景在写处方的时候,先写葛根,麻黄,桂枝,麻黄走表,很轻。光吃麻黄不会走到皮肤表面,所以单味吃麻黄,不会流汗的,要靠桂枝把它推到肌肉,然后麻黄再到皮肤表面,把病毒排出体外。

葛根是升水的,感冒喉咙痛,咽干,就是葛根汤证。葛根是生津止渴的,所以重用葛根,靠葛根的力量就够了。肠胃因为有炙甘草、大枣,所以津液很足,葛根直接把津液从肠胃带到皮肤表面去,到头上、喉咙去了。

葛根发散的力量很强,譬如小孩发“水痘”,水痘就是胎毒,小孩在妈妈的肚子里喝了羊水,到大的时候会发水痘,发起来是一颗小小的一粒,表面上是一粒,结果小孩发高烧,小孩的肠胃的壁表面全部是一片水痘在上面,这就是胎毒,服葛根汤,葛根汤能把所有脏的水排到皮肤表面,喝了葛根汤后,小孩早上起来,会发的满脸全身都是水痘,但是小孩很有精神,不要刺破让它慢慢消掉就好了,一剂就够了。

术附汤,白朮附子等量,能够发痈脓。身体里面的瘤,在很深的地方,在子宫或淋巴结里面,一直无法发到表面上,如果能发到皮肤表面,变成大的脓疮,像青春痘、疖子,把脓头去掉就好了,但是在很深的地方或在骨边出不来,就靠白朮附子。为什么加附子,因为深的地方一定接近骨边,所以加附子,附子壮里阳,把里面的脓疮往外推,白术有干燥的作用,所以把葛根汤里面加这两味药下去的时候,可以发全身性的脓疮。

举例来说,如果遇到一个病人糖尿病足、脚上有伤口化脓,偏偏又得到葛根汤证,我们就要灵活运用,可以用葛根汤加上白术附子排脓,因为在脚上,所以加重白芍,把脚的血液循环加速。经方是绝对处方,比例是黄金比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方机》曰:鼻渊、脑漏、鼻痈、鼻中息肉等之臭脓滴沥,或浊涕不止,不闻香臭等,皆由肺中郁毒之所致,脑漏尤为恶证,若不早治之,则或至不起,俱宜本方加“术附汤”。

痈疽初起,壮热憎寒,脉数者,以“葛根汤”发汗后,转以加“术附汤”而促其酿脓,脓成者,速可刺破。脑漏,肾主脑,鼻子不好的头定痛,这时候加强肾,让排脓的力量加强,所以加附子,加白术。这样鼻黏膜就会越来越干。鼻涕如果说是黄、黏稠的,这是湿热,就改成加些黄芩等去热的药在里面。

无汗、恶风、项背强、喉咙痛、咽干、口渴,就是葛根汤证。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也可以治疗下利。为什么叫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太阳代表“表”,阳明代表“里”,表被寒束到了,水到表面出不去,就回流,水出去再回来,温度就不够,水就到小肠,小肠是火,小肠本身不是受水的,水一到小肠就听到咕噜咕噜的拉出来了,中医叫作「热利」,病人的大便浓稠、散的、很臭,如果有表证又兼有了利,这时候也是葛根汤证,就是太阳、阳明并病。

靠葛根把肠胃中的水拉上来,下利就止掉了,葛根汤为下利初起兼有表证之特效良方。这是一种治痢的方法;以后还会教到其它方式,例如和解的方法,还有利尿的方法等等。用葛根汤治疗表证兼有下利,有一种情况要注意,遇到中焦很湿热的人,舌苔黄而湿腻,用了葛根汤,结果脸都红起来,湿热都被升提上来了;所以素有中湿之人,喜欢吃油腻的东西,比较胖的人,应该加茯苓下去,让湿热从小便排出来。

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属于刚痉,就是小孩脑膜炎、昏迷、抽筋,这时候葛根汤重用到六七钱的,麻黄用四钱,桂枝用三钱,大剂的下去。凡表里两病皆实者,当先解表而后治其里,如果表实里虚的时候,先解表再治里,临床上有的时候一起用,有的时候病人已经三四天不大便了,又得到葛根汤证,一起攻出来没有关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epv.com/ysph/10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