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康复医院 > 三叉神经痛,曹操为何拒绝开颅术
三叉神经痛,曹操为何拒绝开颅术
野史传说,东汉末年,曹操罹患“三叉神经痛”,一旦精神紧张、失眠、焦虑、生气、甚至吃饭喝水洗脸刷牙都会发作,痛得抱头捂脸、死去活来。那时又买不到卡马西平片。他遍访名医,终于找到安徽老乡华佗。神医用“放射眼”一看,说:“风涎,要开颅!拿斧来!”一向多疑的曹丞相大惊:“莫非此人是要谋害于我?给我抓起来砍了……”
神医,卒……!
当然,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但在当时原始的医疗条件下,“外科之祖”华佗究竟有能力给曹操做开颅手术吗?
“开颅术”或“穿颅术”(trepanation)出自希腊语(trypanon)钻孔,最早在希波克拉底(古希腊伯里克利时代的医师,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著名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便由他而来)的著作中提到,指利用某种石器或简陋的金属工具从头骨上取走骨片,而又不损坏骨头下的硬脑膜、血管及脑组织。
尽管很难想象,但古代确实存在开颅手术,自19世纪以来已有大量考古学证据证明:颅骨标本的开孔周围可以观察到骨再生和骨愈合的现象,还有的存在术后感染发生脓性骨炎或局部缺血导致的骨质疏松,这些证据说明头骨的主人在术后成活过一段时间。
古代开颅术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美国人类学家认为史前时期的第一例开颅标本是在秘鲁发现的。之后又有更多发现,因而古秘鲁也就被公认为是南美的颅脑外科手术中心。曾在秘鲁出土过成熟中年女性的头骨,上面有5五个穿孔,均为环切痕迹。虽然每个孔的时间都不相同,但旁边都有愈合的痕迹。很显然这位病人大约做了5五次这样的开颅手术,而且每次手术后似乎都痊愈了。
有学者认为其最早的穿孔标本大约在公元前年。古代开颅术或脑外科手术的起源可以划分为欧洲、南美洲和太平洋几个中心。从标本数量上看,南美洲最多,其次是欧洲,主要集中在中欧地区,非洲、北美洲和亚洲发现较少。
根据目前的资料,中国在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都有开颅手术现象,发现的考古地点包括新疆、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山东和黑龙江等地区。其中,在山东省广饶县傅家遗址发现的距今年前的一例开颅术头骨是中国最早的开颅手术样本。
尽管的确有大量的考古证据存在,证明远古就有非常先进的开颅技术。但根据研究,古代医生施展开颅手术多为了治疗颅骨骨折或创伤、严重的头疼及由脑部肿瘤等引起的脑部压力过高等等。华佗为曹操做“开颅取风涎”的成功几率能有多少呢?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华佗至少要突破以下几个障碍:
1、明确病灶位置。现代医学通过CT或MRI等辅助检查明确病灶位置,头部手术可不像腹部手术可以反复探查。那华佗应该如何在头骨内寻找风涎的具体位置?
2、工具。以华佗所说,用利斧砍开头颅是不可想象的,恐怕曹操即刻便挂了。
3、麻醉。姑且假设“麻沸散”的确能起到全身麻醉的作用。但若没有呼吸机心肺支持的话,麻醉过程极其凶险。
4、止血。非常幸运的曹操没有被麻死,在开颅过程中,还是有可能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挂掉。因此需要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输血,这个手术的保障技术那个时代还没有出现。
5、术后感染。在只能使用火烤消毒的年代,没有抗生素,如何抵御海量细菌病毒的入侵?
这么说,即便有神医在,想要施展开颅手术,曹丞相也是必死无疑啊!
幸好,开颅取风涎仅是野史传说。《三国志·华佗传》记载:神医思乡请假回家,又多次借口妻子生病不返,任曹操多次召唤不理。曹操一怒之下将华佗关进监狱,最终遭拷打致死。
一代神医陨落,没多久曹操也痛死了。果然还是“老乡见老乡,坑你没商量!”
话虽如此,但史书记载,曹操对神医的针法的确心悦诚服。之所以急招神医回到身边,也是因为头痛难忍。以至于发现神医有意欺骗之时,竟气急之下将其杀害。因此,若当时华佗能够掌握经卵圆孔穿刺达到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再予以施治的“无痛介入疗法”,一定能将曹丞相的三叉神经痛彻底根治,进而哄得丞相为其加官进爵,以实现他“作士人”的梦想(“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三国志·华佗转》,华佗本来是读书人,用行医作为自己的职业,心里常常感到后悔)。
开颅有风险,选择须谨慎!
医院国内首创应用“智能机器人3D导航——无痛介入疗法”、“影像引导无痛介入疗法”,治愈全国三叉神经痛患者达0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