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康复医院 > 三叉神经痛nbsp治疗别盲目

三叉神经痛nbsp治疗别盲目



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广告介绍泛滥,困惑了许多患者,由于对三叉神经痛的正规治疗的了解少之又少,但是痛起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造成患者时常受到痛苦的折磨。那么,三叉神经痛的预防、治疗方法有哪些呢?有必要分析科普一下,赠予患者和家属。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发生于头面部的疼痛,常被患者误以为是牙痛、头痛。有的患者将其描述为脸痛,有的患者说这种痛像闪电一样,也有的患者说痛起来好像有人在脑袋里拿锤子锤……

三叉神经属于脑神经的一根分支,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主要支配脸部、口腔、鼻腔的感觉以及咀嚼肌的运动,并将头部的感觉讯息传送到大脑。三叉神经痛就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的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

天下第一痛,到底有多痛

三叉神经痛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多于40岁以上起病,女性多于男性,是男性的2~3倍。

疼痛发作七个特点

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是因为发病时疼痛剧烈,令人难以忍受。多表现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如面颊、上下颌及舌部,突发的闪电式的反复发作性剧痛。疼痛发作有如下特点:

1、疼痛呈短暂、重复性剧痛爆发。患者常描述疼痛为闪电样、电灼样、针刺样、刀割样,有的患者描述为剧烈头痛如锤子在锤。疼痛剧烈程度被描述为“痛不欲生”。

2、疼痛呈局限性。多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偶尔有双侧疼痛。疼痛多由某一支开始,可逐渐扩散到二支或三支。

3、疼痛有触发点。疼痛常有痛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某一处,轻触或刺激后激发,这些敏感区称为“扳机点”,往往在耳部、上唇、鼻翼、齿音、口角、舌、眉等。

4、疼痛发作常无预兆,骤然发作。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阳性体征。

5、可在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发生,但也经常被非疼痛性触觉所激发,如咀嚼、呵欠、说话等。

6、病程可呈周期性,每次发作期为数日、数周或数月,缓解期数日或数年。病程越长,发作愈频繁病情愈严重,一般不会自愈。

7、麻醉止痛药对疼痛的缓解无效,病人很少有麻醉成瘾者,偶遇无法忍耐剧烈疼痛而寻短见者亦有之。

容易误诊的并发症

有些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有些患者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使得症状更加复杂,诊断扑所迷离。

三叉神经痛可并发半侧面部痉挛。三叉神经支配区也可发生不典型的面部疼痛,但疼痛的性质与三叉神经痛不同,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总是长于数秒,通常为数分钟,或呈持续性疼痛。疼痛本身为钝性、压榨性或烧灼样。对不典型疼痛者,综合治疗无效,有时导致抑郁症。

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常揉擦同侧面部以求减轻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脱落。有少数患者出现面部肌萎缩,面肌痉挛抽搐,也有伴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涕、出汗,高血压等并发症。

中西医对三叉神经痛的不同解析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目前病因还不明了,是否先天神经异常有论之;后者常由炎症、外伤、肿瘤、血管病等引起。

中医学将三叉神经痛归属于面痛、颌痛、颊痛的范畴。《证治准绳》中说:“面痛……暴痛多实,久痛多虚。”病因病机有风寒外袭、胃热上攻、肝火上炎、痰瘀阻络。

风寒外袭:风寒侵犯机体,风邪上扰,寒邪凝滞,导致头面部血脉收引,气血鼻塞,而产生疼痛。疼痛发作时有紧缩感,为抽搐样疼痛,面色苍白,遇冷加重,得热痛减,多为面部受寒后引起。

胃热上攻:多食辛辣炙烤,胃热偏盛,或外感风热,内外勾结,胃火熏蒸,循经上攻头面,引起疼痛。疼痛多为烧灼样,同时可伴有烦躁不安、牙龈肿痛、口臭、便秘等,口渴而喜冷饮,高温或发热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肝火上炎:多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肝火升腾,循经上扰面颊而发病。疼痛多为电击样,可伴有面红耳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等症状。

痰瘀阻络:多因病程长久,脾虚运化失常,痰浊内生,阻塞脉络;或久病瘀血内阻,脉络不通,不通则痛。疼痛多为刀割样,可伴有胸部胀满疼痛,病程较长久。

三叉神经痛到底怎么治疗好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学和病理学至今还不清楚,所以,治疗的目的应是长期镇痛。镇痛的方法至今仍是多种多样。可大概分为无创和有创治疗方法。无创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医中药针灸疗法、理疗等。适用于病程短、疼痛较轻的患者。也可作为有创治疗方法的补充治疗。有创治疗方法包括手术疗法、注射疗法和射频热凝疗法。

药物治疗的利弊分析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一般首选药物治疗。急性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药物治疗首选抗癫痫药,但是临床副作用也比较明显。下面分析一下药物治疗的选择和服用方法,以及副作用的比较。

1、卡马西平。常为首选,起始剂量为0.1g,口服,3次/d;常用剂量0.6g/d,最大剂量为1.0g/d;疼痛停止后逐渐减量,采用最小有效维持0.6~0.8g/d,有效率约70%,孕妇忌用;不良反应有头晕、嗜睡、口干、恶心、消化不良、行走不稳等,但多于数日后消失;偶出现皮疹、白细胞减少,需停药;曾有发生共济失调、复视、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障碍等报道,需立即停药。

2、苯妥英钠。0.1g口服,3次/d,如无效可每日增加0.05g,数日后加至0.6g/d;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单药治疗无效者两药合用可能有效。

3、氯硝西泮。6~8mg/d口服,40%~50%的病例能完全控制,25%明显缓解;不良反应有嗜睡和步态不稳,老年患者偶见短暂性精神错乱,停药后消失;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无效时可试用。

4、巴氯芬。起始剂量5mg,口服,3次/d,常用剂量30~40mg/d,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和嗜睡等,约30%的病例不能耐受不良反应。

5、维生素B12。国外文献报道大剂量维生素B12可能缓解疼痛,机制不清。剂量为~μg,肌内注射,每周2~3次,连用4~8周为一疗程。通常无不良反应,偶有一过性头晕,全身瘙痒和复视等。

6、匹莫齐特。文献报告匹莫齐特治疗顽固性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卡马西平。剂量为第1~4天,4mg/d,第5~9天,6mg/d,第10~14天,8mg/d,第14天以后,12mg/d,均分为2次服。约83.3%的病例可出现手颤、记忆力减退、睡眠中肢体抖动等不良反应。多见于用药后4~6周,通常不需终止治疗。

微创手术治疗

目前采用微血管减压术的方法是:全麻下,于患侧耳后、发际内纵行4cm的直切口,颅骨开孔,直径约2cm,于显微镜下进入桥小脑角区,对三叉神经走行区进行探查,将所有可能产生压迫的血管、蛛网膜条索都“松懈”开,并将这些血管以tefflon垫片与神经根隔离,一旦责任血管被隔离,产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三叉神经核的高兴奋性就会随之消失,恢复正常。绝大多数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觉和功能,一般不影响生活质量。

随着影像诊断学的进展MRA血管神经造影检查:发现有血管神经压迹接触者可以选用微创手术治疗如以下常见;有学者统计发现常见的责任血管有:1)小脑上动脉(70%),小脑上动脉可形成一向尾侧延伸的血管襻,与三叉神经入脑干处接触,主要压迫神经根的上方或上内方。2)小脑前下动脉(15%),一般小脑前下动脉从下方压迫三叉神经,也可与小脑上动脉一起对三叉神经形成夹持压迫。3)基底动脉,随年龄增长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底动脉可向两侧弯曲而压迫三叉神经根,一般多弯向较细小的椎动脉一侧。4)其它少见的责任血管还有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血管、脑桥横静脉、外侧静脉及基底静脉丛等。责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动脉也可以是静脉。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







































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epv.com/kfyy/16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