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疾病病因 > 体表神经解剖三叉神经
体表神经解剖三叉神经
医脉通导读
三叉神经,你知多少?
从前,有一个胖子,以中脑为头,脑桥为肚,双手臂自然下垂、前臂屈曲,那个胖子的大臂与前臂便化身为“三叉神经”。
大家也可以大致做一下这个动作,想象肚子是脑桥,当双手臂自然下垂、前臂屈曲时,你的手臂和肚子接触的位置,大致就是三叉神经出脑干的位置(图1)。
图1想象脑桥是胖子的大肚子,胖子的手臂下垂,前臂屈曲,大致就是三叉神经出脑桥的位置。
三叉神经的中脑核团
胖子的手受天地之气后便有了灵性,但这个胖子也不愿让其为所欲为,便设“四大天王(核团)”(3大感觉核与1大运动核)掌控其活动。
?感觉核:上为三叉神经中脑核,司同侧面部本体感觉;
?三叉神经脑桥核:又称主核,司同侧面部触觉和压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司同侧面部的痛、温觉(图1);
?运动核:位于脑桥、三叉神经脑桥核前内侧(图2),又称“咀嚼核”,司咀嚼肌。
图2脑桥中1/3示三叉神经运动核与三叉神经主核。
三叉神经的走行
“胖子的手”出脑干后,其感觉纤维(粗,外侧)在分出终支前需经历2个部落:桥池段(cisternalsegment)和半月神经节段(Gasseriansegment,半月神经节英文为Gasserianganglion)。三叉神经的运动纤维(细,内侧)则孤单自行。
桥池段大家都能找到,图3的前两个轴位相上可以看到桥池内脑桥前部2条粗大的三叉神经。三叉神经在桥池段容易受血管压迫,最常见的是被小脑上动脉、小脑中动脉、岩上静脉,就像胖子驮着一个大袋子,然后“胖子的手”被压了(图3)。
图3三叉神经与小脑上动脉、小脑中动脉位置关系
那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在哪呢?半月神经节位于岩骨之上,在一个叫Meckel’sspace中。每个神仙都有自己的住所,Meckel’sspace就是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分开之前的住所,就像孙悟空的“水帘洞”,是一个硬脑膜折叠形成的结构,有脑脊液充盈,故MRI上表现为长T1、长T2脑脊液信号。影像上可以看到轴位在颞叶内侧、颈内动脉(海绵窦)后外侧、颈内静脉前侧(图4)。三大分支的感觉纤维在半月神经节第一次交换,三叉神经运动纤维在三叉神经半月节下方通过。
图4蓝色直线交点以及箭头所示为Meckel’sspace,为半月神经节所在位置。图中Vg和CM均表示Meckel’sspace。
走过“水帘洞”后,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分成了眼支(眼神经,V1)、上颌支(上颌神经,V2)和下颌支(下颌神经,V3)。眼支和上颌支走行于海绵窦内(图5),此后,眼支通过眶上裂后分为三支,上颌支走行通过颅底圆孔后进入翼腭窝,从翼腭窝上方通过再经眶下裂入眶,继为眶下神经,在眼眶底壁下前行,由眶下孔而抵面部;下颌支与运动纤维一同通过颅底卵圆孔出颅,再分为前后两支,前为运动支,分布于咀嚼肌,后为感觉支,分布于下颌部(图6)。核磁上圆孔不好找,而翼腭窝在上颌窦后上方,核磁上显示脂肪信号,其中有小血管流空,相对比较好找。而翼腭窝上方即为上颌支通过的部位。
图5三叉神经在冠状位海绵窦平面分布
图6三叉神经走行基本示意图。每个轴位与矢状位为一组,每组图片下方文字代表蓝色直线交点部位结构(左侧)和红线所示结构(右)
三叉神经在头面部的感觉支配大家都很熟悉了,如图7。某患者就诊,诉从枕后到头顶再到面部疼痛,问是不是三叉神经痛,主任斩钉截铁:“没有神经是这样分布的。”
图7三叉神经皮肤感觉区
关于三叉神经痛和影像学,共识中表示影像学不能诊断或排除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虽然小部分患者可以看到三叉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但是也不能确定即为责任血管。影像学可以诊断的是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当患者出现疼痛持续时间长,查体可发现三叉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消失或过敏、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萎缩或无力需考虑继发原因。
参考文献2总结了三叉神经病变的影像表现,包括脊髓空洞,脑桥梗死,肿瘤,三叉神经炎等,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
最后看一个病例:47岁女性,主诉发热、右侧面部感觉减退2日,查体右侧三叉神经V2支配区感觉减退,头面部增强核磁(图8)可见右侧上颌窦炎,翼腭窝、V2分布区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信号,右侧上颌神经分支眶下神经异常强化。该患者为局部大肠杆菌感染继发三叉神经炎(V2)。
图8
简而言之,三叉神经的解剖就是被4大核团掌控的一双胖子的手。然后分为五段:中枢段(四大“天王”[核团])、环池段、半月神经节段(Meckelspace,“水帘洞”),海绵窦段,外周段。外周段通过三大孔出颅:眶上裂(V1),圆孔(V2),卵圆孔(V3)。虽然本文是从中枢到外周进行阐述,但感觉的传导是从外周到中枢的。
三叉神经解剖图
混合性神经,含有一般躯体感觉纤维和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由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交界处出脑,在颞骨岩部尖端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形成三叉神经节,躯体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内,其中枢突聚集成粗大的感觉根,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三大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特殊内脏运动纤维组成内脏运动根,位于感觉根下内侧,后进入下颌神经,经卵圆孔出颅。
眼神经
是三支中最小的一支,属于感觉神经,由三叉神经半月节的前内侧分出,向前穿入海绵窦,经海绵窦的外侧壁前行,长约17.3mm,宽度约3.9mm,在入眶以前已分成三支,即额神经、泪腺神经及鼻睫神经,经眶上裂入眶。额神经入眶后,又分为眶上神经、额支和滑车上神经。眶上神经是额神经的直接延续,经眶上切迹和眶上孔达额部皮肤、上睑及结膜,并发出细支穿入额骨,分布于额窦粘膜及板障。泪腺神经入眶后位于额神经的稍下方,与泪腺动脉伴行并分布至泪腺、结膜及上睑外侧的皮肤,有一小分支穿泪腺及眶隔,发出细支至结膜,并分布于外眦附近的皮肤。鼻睫神经经眶上裂的内侧部入眶后,分为睫状神经节交通支、睫状长神经、筛前神经、筛后神经、滑车下神经,分布于鼻腔粘膜、筛窦、硬脑膜、眼球、眼睑、泪囊及鼻背皮肤。
上颌神经
为感觉性神经。于眼神经与下颌神经之间由三叉神经节的前缘中部发出,水平向前,沿海绵窦外侧壁的下部,穿圆孔进入翼腭窝。在该窝的上部斜向前外侧,经眶下裂入眶,继而向前经眶下沟、眶下管改名为眶下神经。颧神经自上颌神经的上面发出,经眶下裂入眶,沿眶外侧壁向前分为颧面支和颧颞支。颧面支入颧眶孔,经颧骨管出颧面孔,穿过眼轮匝肌,分布于颊部的皮肤。颧颞支沿眶外下角向上行,然后入颧眶孔,经颧骨管进入颞窝,沿颞肌前缘向上,约在颧弓上方2.5cm处,穿出颞筋膜浅层至皮下,与面神经颞支相结合,分布于颞区前部的皮肤。眶下神经与眶下动脉伴行,经眶下沟,发出上牙槽中神经,再经眶下管,发出上牙槽前神经,向前穿出眶下孔至面部散开,分成四组终末支,分布于下睑、鼻翼、面颊和上唇等部皮肤。眶下孔距正中线约3cm,距眶下缘下方约1cm,与眶上孔在同一垂直线上。上牙槽后神经是上颌神经进入眶下沟之前发出的,一般是1-3支,向外下方,经翼突上颌裂进入颞下窝。第三段为眶下沟及眶下管内段,分为上牙槽前、中神经,与上牙槽后神经吻合成上牙槽从。第四段为在颜面部的终末支。
下颌神经
为混合性神经,是三叉神经最大的分支,经卵圆孔出颅,入颞下窝。卵圆孔离面颊表面约5cm,正对下颌小头的前下方,此处为三叉神经痛时进行下颌神经阻滞的部位。下颌神经干位于腭帆张肌与翼外肌之间,前方邻接翼内肌后缘,后方有脑膜中动脉。舌神经起自下颌神经,位于下牙槽神经前内侧,经翼外肌和腭帆张肌之间,至下颌舌骨线的后部则转向前,离开翼内肌的缘,在此,舌神经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稍后侧,仅被口腔黏膜所覆盖,可以用手指伸入口腔压迫该神经于下颌骨上,临床上可以利用这个部位,作舌神经阻滞或切断,以解除舌癌患者的剧烈疼痛。下牙槽神经是下颌神经后股的最大分支,在翼外肌下缘行于蝶下颌韧带与下颌支之间入下颌神经沟,与下牙槽动脉伴行,穿下颌孔,入下颌管至颏孔处分为两支,其中一支为颏神经,经颏孔穿出。颏孔与眶上、下孔在同一垂直线上,为三叉神经压痛点的敏感区,颏孔朝向后内上方,为颏神经的阻滞点。另一支在下颌管内继续前行,一般称为切牙支。下牙槽神经在下颌管内发出多数小支,互相结合,形成下牙槽丛。临床上拔第三磨牙时,可能伤及下牙槽神经。
血管压迫三叉神经
岩静脉主干或属支、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其中岩静脉又称Dandy静脉,为一粗短干,起源于桥小脑角池,由来自小脑半球、脑干和第四脑室等处的许多属支汇合而成。可以为单干型、双干型或三干型。属支多为2~4支,走行在三叉神经背外方,汇合成粗短的主干后注入岩上窦。
a:左侧桥小脑角;b:右侧桥小脑角;c:右侧桥小脑角;d:右侧桥小脑角图1岩静脉位置、形态、走行及其与三叉神经毗邻关系(细箭头示岩静脉,粗箭头示三叉神经
三叉神经阻滞点
眶上神经阻滞点
眶上切迹(或眶上孔):位于眶上缘中、内1/3交界或中点附近,眶上缘1~4mm处,其形态和位置的个体差异较大,其宽度多为5~6mm,一般可自体表皮肤摸到。可自眉毛上方进针。
上颌神经阻滞点
翼腭窝:可选取颧骨弓上入路,取颧骨与颞骨颧突的交角处为进针点,针尖向着前上方眼眶的顶端,刺入5cm的深度可触及上颌神经;还可选取前外侧入路,在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椭圆形窝的前端即冠突后缘为穿刺点,对准眼睑外缘进针,深约4cm至翼腭窝内。
眶下神经阻滞点
眶下孔处:距前正中线2.5cm的耳侧,眶下缘中点下方7mm处。以鼻翼上端外缘0.4cm耳侧为进针点,调整针尖角度后刺入眶下孔,在此处多为局麻药阻滞;可将针尖的刺入方向调整为平行于眶下孔,从而刺入眶下孔内;或针尖的刺人方向和眶下孔不平行,调节阻滞针的进针角度,使阻滞针的针尖只到达眶下孔的侧壁,采用神经破坏药来阻滞眶下神经,达到止痛的目的。
下颌神经阻滞点
在下颌神经从卵圆孔出颅部位进行阻滞。可在耳屏前2cm鼻侧,颧弓下缘与下颌骨冠突与髁突之间进针;在口角外上方3cm处可触及到颧牙槽嵴,在其根部进针,与皮肤呈45°角,再向后上内进针。或者选择口内注射法,嘱患者大张口,下牙冠平面与地面平行,将注射器放于对侧口角相当于下颌第一、二前磨牙间与中线成45°角,注射器高于下颌牙冠平面1cm,进针达骨面后注射阻滞药。
下牙槽神经阻滞点
可在下颌第三磨牙平面颊缘延长线上方1cm处进针。
颏神经阻滞点
在颏孔外上方进行阻滞。颏孔位于距正中线3cm的外侧,第二前磨牙根部下方1cm,下颌骨上下缘的中点处。可在颏孔耳侧0.5cm,头侧0.5cm处进针。
三叉神经节阻滞
从眶外缘向下方引一条与正中线平行的垂直线,与从口角外侧水平方向引线的交叉点即为进针点。
总有一个比你忙的人在学习!
近期针刀学习年1月6日广西省针刀临床与尸体解剖学习(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淘宝推广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