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疾病病因 > 逻辑能量学经络研究报告

逻辑能量学经络研究报告



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07/5910007.html

解密中医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络基本可以确定是神经受体控制区划分,这将是一个医学界史诗级的学说,本来应该在核心期刊杂志发表,目前对学术圈失望,特在网络发表,希望大家广泛传播。《逻辑能量学》解密中医系列突破45万点击率,唯一不怕抄袭的理论。

经络一直是个迷!它究竟是什么?本文就为你解密,企图用一种现象解释经络是错误的,这是当代经络研究通病,当代的筋膜说、神经体液调节等理论都是错误的。经络是多重机制,每一个经络里都有一种共性,经络主体上依赖于神经递质、神经受体作用,血压、血流起辅助作用,经络是研究神经系统构成的最好材料。本文进行大多数的穴位比对,匹配度极高。

第一节经络穴位考证

穴位是一个营养流转中转站,对局部组织起营养支撑、能量供应的作用。且与组织液存储关系密切。穴位一般位于活动薄弱位置,与肌肉等组织交替舒张,形成了囊式存储结构(筋膜研究凸起点的有价值地方)。穴位是C系统问题,构成了人体的“抗寒散热罩”,五脏是A系统,他们之间有着能量供给与消耗的关系。不同的穴位依附于组织的不同,其组织液、组织结构会有不同的特性,这对于利用穴位提供条件。穴位的营养及激素是一个变动的过程,这点在研究时要注意。

经络是人为的、凭经验的确定的东西,来自于穴位研究,这点从阴阳十一脉灸经到十二正经的演变也能看出,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具有古人研究的痕迹。它的最大可能是按跷与导引的结合产物,脉拘急就是导引概念,瑜伽类似,是动、痛就是按跷概念。

首先经络不是一个物质通道,假设客观存在这样的通道的话,那么就不应该出现经外奇穴(经络奇穴就没办法解释),而且也不会出现奇经八脉。可以看出,十二正经穴位是众多穴位中提炼出来的、同一属类、与内脏关联的特征点连线。

在通道论里,“子午流注的实质是生物钟现象,而经络流注是一种运动与休息模式切换的过程,经络流注顺序是爬行状态下的顺时针循环。这就构成了对经络的客观认识。经络的循环依赖于血液系统及生物电传导系统(神经系统)。这个详见《逻辑能量学》经络篇章,

“维持能量体的存在”是生命根本所在,植物是最早的稳定能量体,其运行机制和物质控制值得思索。树木分为根、干、枝、叶、果,虽然他们位置不同,树木能够对他们进行统一控制,落叶开花都是统一行动的,这其中是有规律的。人体对各种组织控制绝对不会比植物弱!人体也有族属,找到人体组织的族属及规律,是研究人类病症的方法,也是理解中医的关键所在。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单纯的经络观点是囫囵吞枣,是模糊思维的体现。经络具有结构层次性。需要根据不同种类,不同组织属性,应该对其进行鲜明的划分,层次分明的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才是可靠的。经络就是不同能量系统结构,“一个针灸,三大系统,六类结果”。这就是针灸实现的目的。

中医是一种族属结构,这贯穿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从阴阳五行、到经络、到中药、到人体结构划分,都是带有属类管理的特点。中医把人体属类划分为骨骼、毛发、脂肪层、肌肉层、筋、血管、神经等类别。建立了五行体系,这个五行体系就是人体五种重大构成要素,今后可能会有改变。伤寒论六经辨证围绕着这三大能量体系完成,那么针灸是怎么完成三大能量体系的调节呢?下文是理论,大家自己完成比对工作,至少大部分工作是满足这个条件的。

第二节、三大能量体系

经络(十二正经)是典型的属类管理结构,是由神经受体引起的综合效应,包含共用神经递质、神经控制、资源、血管分配等实现手段。根据针灸刺激点不同形成了三大体系。从对比来看,各经络与神经控制区域存在较为有条理的匹配,各神经支有鲜明的控制区。

至于针灸是如何实现治疗的问题,应该按照能量配给来理解,单支神经上的各点都是同时工作的,刺激相同神经,会增大该支神经的能量激发及传导(类似于配电,大脑理解为电厂,西医讲是受体激动)。

总体来说,少阴太阳主脑力劳动(痛觉等),少阳厥阴主体力劳动(运动),阳明太阴主营养及热能供应。分别代表运动系统(传出神经加M、N受体)控制区,肾上腺素神经系统控制区,热能及主血管控制区,这个逻辑中西医基本吻合。古人很可能早就发现和这个规律,并建立六经!这在中药和针灸上同时适用的。也可以看出经络研究是解决神经系统研究的关键,本文只是整理了主要的受体逻辑,且α、β受体定义问题,总体方向正确,细节需要进一步深化。

1、肾上腺素能体系(丘脑~交感神经系占主体)

1)这个体系的总体规律是:

a对应的经络是厥阴属与少阳属,太阳经分布于交感神经前区,少阴经分布于交感神经后区,头部不分区;这个区域是寒性能量区,咸寒就是代表钾钠钙等重质离子的高浓度。与热能是反向作用。这叫太阳寒水。

b对应循行部位为敏感神经及交感神经,腋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肋间神经交感干节后、三叉神经、坐骨神经、枕神经等;三叉神经包括眶下神经,枕神经包括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坐骨神经包括胫神经。

c对应的神经是交感神经控制区;对应的神经受体为肾上腺素能神经β受体激动区,太阳位于强区,少阴位于弱区,位于骨骼肌、肝脏的血管平滑肌以及心脏。小肠平滑肌受M1,β2同时支配。说明手太阳小肠经还是有道理的。

d对应器官是心脏、肾、膀胱、小肠;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丘脑、基地神经节等;丘脑反应为热能与肾上腺素调节。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多巴胺能、肾上腺素能等。

e太阳经病等表现为α受体激动,β1受体抑制的特征(神经控制区有区别),典型病症是痛而无汗。膀胱经病部分存在M受体激动因素。而肾上腺素能(α、β)激动时,产生糖、脂肪等分解生热,这点中西医基本上是一致的。

2)现代研究的病理对比:

⑴交感神经障碍相关病症,目前有证实,交感神经障碍会产生尺神经、坐骨神经、正中神经障碍,而太阳经循行正是这些部位,而占主体地位的交感神经大多是太阳经循行部位。这些部位与敏感神经有关,正是肾上腺素能神经控制区,有大量病症表明这一观点,古人很可能看到这一现象总结出的太阳经症。多发性神经炎(polyneuritis)受累肢体远端感觉异常或对称性深浅感觉减退或缺失。排汗异常是交感神经的一个病症,内分泌疾病肾上腺、垂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出现多系统功能失调,畏寒少汗,而这与太阳经症极为相似(身热无汗),是典型的太阳经症,发汗也是治疗太阳经症的前提。

⑵太阳经症体现为痛觉、热证、精细感觉等,大量证据表明这一属性,与现代研究高度一致。表现为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尺神经、坐骨神经痛等,这些痛觉、精细感觉都经过下丘脑和脑干,包括脊髓丘脑束、三叉丘脑束、脊颈丘脑束等。相同点:

a三叉神经是高痛觉神经,刺激丘脑多巴胺的分泌。b而枕神经也会导致儿酚茶胺升高,c枕神经痛与太阳病所说的头项僵痛是抑制的。这是有依据可查的。d头部就是非运动区占主体。

中医讲以痛为输,《逻辑能量学》认为是能量输送的问题,肾上腺素能神经体系以电势能平衡的形式出现。易痒易痛的部位属于敏感部位,有研究显示敏感部位容易引起性冲动,与性激素分泌等都有相关性。这些敏感神经部位可以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刺激能量朝病变部位输送,消耗多巴胺、肾上腺等的激素资源。

⑶中药里的印证,a桂枝具有对抗肾上腺素的作用,西药毛果芸香碱,b附子有替代肾上腺素作用,促进儿酚茶胺分泌,京大戟能直接补充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对肾与心脏同时发生作用(肾与心脏展现治疗的一致性),西医把它作为心衰急救药物,中医作为回阳救逆的药物。

太阳经循行以β1受体激动区为主。凡与相应递质结合导致心脏兴奋、血管和支气管扩张及代谢变化(糖酵解和脂肪分解)者。凡与相应递质结合导致血管收缩和瞳孔散大的,能够引起热能降低及升高血压。例如柴胡桂枝汤治疗的四肢烦疼,就是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同时胆碱能过盛导致的。

⑷属于能量强点归为太阳经,属于能量弱点、并具有物质调节的归于少阴经。肾上腺素能量通过钾钠离子生成,是记忆性的生物电。阴经调节的物质基础为电解质。属于重质离子类,包括血红蛋白、骨骼、毛发、神经等包含重质离子的部位,都与肾上腺素能有关。骨质增生类、增生类与少阴病有直接关系。

3)实际穴位对比

太阳与少阴实际是同一种神经,因刺激部位和手法的不同,产生不同效应。刺激太阳经部位能够提高热能水平,降低生物电效应。这与用辛性药具有一致性。太阳经所主部位与交感干引起障碍部位高度一致,以下是穴位对比:

①手太阳经穴位,小肠受M1、β2受体激动剂支配。

尺神经的小海、阳谷、后溪。这些都是肾上腺素能分布的强点,并与基底神经节有关联。听宫穴主要与三叉神经相关联,属于敏感神经带。颧髎穴有眶下神经,治疗三叉神经。天容穴位于颈上交感神经节处,曲垣、肩外俞、肩中俞的肩部神经类似。天宗穴似乎有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功能。臑俞与腋神经相关。

天窗穴、肩贞穴偏向热能穴位,处于动静脉节点,功能偏向阳明经。动脉应手陷中,与小肠经热能有关。他们的支配来自于颈皮神经和枕小神经,与枕神经是起源同枝。枕神经主要归为足太阳膀胱经。

②手少阴经,心脏是β1受体激动剂区

手少阴太阳经与足太阳和少阴经,在T4胸神经处产生分化,楔束和薄束,T4及以上构成胸部神经节,后端为交感神经。这是构成精细传感区分的节点原因。少阴调节有使用血管及心脏调节的功能,包括使用热能效应(β受体作用结合同系神经刺激),及刺激能量增加的效应。因此有支动静脉伴行。

少海穴对应内侧皮神经,与尺神经交汇。青灵、神门、灵道等都对应尺神经,并有尺动脉。相对来讲极泉穴比较复杂,即与尺神经有关,与其他神经也有关系。极泉与涌泉一样是个敏感点!神经效应明显~

③足太阳膀胱经,他与足少阴神经呈现阶段性分布,与β、m受体激动区关系密切,分为腰部以下与腰部以上两段:

a腰部以上为肾上腺素能神经受体为主。沿交感干分布及脊神经节分布,多血少气,典型肾上腺素能神经。头部与三叉神经、枕神经(是否是肾上腺素能神经不确定,但枕神经痛会导致儿酚茶胺升高)关系密切。

b腰部以下是胆碱能部位感觉神经点,主要为坐骨神经及其分支控制区,来自于骶神经,与控制括约肌等神经是同枝神经。腿部穴位与利小便的括约肌胆碱能神经有关。是一种刺激括约肌为主的神经支。典型生活例子是,拽猫尾巴容易拉稀。一个道理。

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是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分支。络却、玉枕、天柱、大杼、风门等与枕神经关系密切,是混合神经。

从颈到腰部分基本处于交感神经点。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等。肾上腺素能与胆碱能互相抑制,也有神经节位置M1受体分布,太阳经穴一部分具有疏风解热的功能,基本是消耗乙酰胆碱作用。天柱、大杼、风门等类似。

其中膀胱俞等穴来自于骶神经,与坐骨神经及括约肌神经属于同枝神经。会阳穴位于尾骨神经,这些穴位按照能量配给理解,你就会深刻领悟这种关系。

足部神经主要循行坐骨神经系神经区域,位于神经强点,秩边位于臀下神经和坐骨神经区,承扶、股门对应坐骨神经,腿部的委阳等与正当腓总神经处,是坐骨神经中支,腰神经关系密切。委中在胫神经处。昆仑穴位于腓肠神经,同样是坐骨神经分支。一部分来自于臀部皮支神经。

④足少阴肾,也基本循行交感神经部位,只不过是交感神经的末端(太阳经在强端),他们一个刺激肾上腺素增加,一个降低肾上腺素,部分有扩张支血管功能(β受体作用结合同系神经刺激),提高热能水平。涌泉、太溪、大钟、涌泉等来自胫神经,属于敏感部位,易痒是典型特征,刺激肾上腺素增加。盲输、中注,腹通谷等都是肋间神经末端,枝末为输是摸索出来的。

举阴谷穴的例子。它位于股内侧皮支神经处,属于股神经,是一个胆碱能神经,这要从肾与膀胱结构来看,膀胱上区来自于肾上腺素能神经,下区来自于胆碱能,主要是括约肌范围内,阴谷穴神经与膀胱下区神经来自于同一分支,所以,阴谷穴主治小便不利,虽然与小便有关系,却实与小便运动有关系。这点看出,经络是按照五脏六腑理论归纳出来的学科。阴谷穴有利于胆碱能的疏导,对治疗胆碱能造成的癫狂有一定效果。

总体说来,少阴经精巧细腻,胆碱能傻大黑粗,除了以上内容,少阴经穴应该与重质离子含量成正比。需要实验验证。针灸治疗与激素药异曲同工之妙。

2、胆碱能体系(大多是大小脑~胆碱能神经MN受体部位,活动性肌腱占主体地位,)

1)这个体系的总体规律是:

a对应的经络是厥阴属与少阳属;主要分布于胆碱能神经控制区,与胆碱能消耗最大点为特征,处于运动区域。

B对应循行部位为肌腱与肌肉结合点区域;属于N受体分布区。消耗胆碱能最大区域。

c对应的神经是胆碱能和嘌呤能,一般为浅神经和皮支神经,副交感神经区;上臂为皮支神经,腿部为股神经及隐神经控制区。这与胆碱能神经的特点有关,面部与面神经有关,主面部运动。

d对应的神经受体为M、N受体激动区,分布于n受体骨骼肌肌腱、m受体肠胃等。同时具有收缩肠胃血管、刺激腺体分泌功能。

e对应器官是肝胆心包;这与胆碱能的催动作用有关。乙酰胆碱的消耗和胆碱酯酶的消耗有很大关系。心包与肝经与膈神经关系密切。M受体在眼睛有分布。M、n1受体在心脏及冠状动脉有分布。胆碱拮抗对心脏有利作用。

f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大小脑、锥状体,运动神经系统为主,他们循行是不经过丘脑的,多为胆碱能区域;丘脑是热能调节器官,寒热失常也在情理之中。

g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作用是容易失活,在大批量。同时有胆碱酯酶作用,

h厥阴和少阳属风,属于胃肠热能与表面消耗交替发生,所以M受体展现交替的性质。一旦胆碱分泌持续性被打破,就会展现出寒热交加的现象,m1偏热性,m2偏寒性。足厥阴肝经典型病症是筋脉拘急。,与N受体展现的是运动特性。心包经病是β2兴奋,m1激动。少阳与m3似乎关系密切。

2)现代医学研究对比

胆碱能体系这是化学能和生物电能的结合,它的特点是直接输出资源,实现资源的有向输送,这是作为运动能量体系供能的。证据是胆碱能的N受体主要位于肌腱与肌肉接头部位,所以刺激这些地方,会加大胆碱能的消耗。

厥阴属调节的物质基础为糖分。主要对应物质结构是,筋、肌腱等。这是运动因素体系。中医里有,“是动,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属于能量强度的归为少阳经(碱性),属于能量弱化、并具有物质调节的归于厥阴经(酸性)。乙酰胆碱有抑制心肌功能作用,与肾上腺素相互抑制,构成条件作用,与副交感神经有关。它在足部与股神经、隐神经、生殖股神经、腹股沟神经等控制范围匹配度较高。股神经来自于腰2~4神经分支。手部与桡神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骨间前神经等关系密切。

胆碱能神经虽然也属生物电,具有明显的活动性质,对记忆,人体感觉、方位等具有破坏性作用,这些神经是中医所说中风、癫狂的原因。所以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有明显区别和优点。因为少阳主枢,少阳经是肾上腺能与胆碱能神经的结合。另外嗜酸性粒细胞也是一种共有属性。

3)以下是穴位对比:

①足厥阴穴位与活动性大筋对比,行间、太冲、中封,膝关节大筋对比膝关、曲泉,足五里急脉,阴廉。足厥阴经别对应颈部两个韧带,也与迷走神经走行相似,手厥阴经别对应耳后两个韧带。可以看出厥阴经走形了大部分的重要的活动韧带区,这些是消耗乙酰胆碱的强点,包括眼睛也是乙酰胆碱强点。不是说其他经脉没有韧带,相对较小。厥阴区消耗胆碱能最大!

足部循行部位是股神经区,包括阴包等股神经外支,隐神经区域。包括阴廉、萁门、曲池、急脉、太冲等。手部与正中神经循行部位接近。期门穴,这个属于交感及副交感神经,同属第六七肋间神经支配。副交感支配不明,关元位于腹横筋膜。

当然同属类现象还一个,就是嗜酸性粒细胞,这个与肝功能是呈正比反应的,与皮质激素成反向反应,而太冲穴对嗜酸性粒细胞就有调节作用。所以,这个属类有客观根据。

经别循行,传膈肌络肺,肝有神经分支联系膈肌。至于络属眼睛,与迷走神经等神经联系相关。对于穴位与肌腱的组织特点,和经常性活动有关,资源消耗大点,对肝胆产生影响。

特例穴位:章门穴,偏向太阴经。

②手厥阴心包,手厥阴劳宫对应掌腱膜,指浅深屈肌腱,曲泽对应肘关节肌腱,天泉对应肩部韧带。间使穴位于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这些区域肌腱组织占据主体地位。手部与桡神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骨间前神经等关系密切,虽然下有正中神经(与肾上腺素能密切),但针灸一般较浅,不要触及。

特例穴位:天池穴,与心包膻中等关系密切。间使穴、内关穴有正中神经和前臂侧皮神经,兼治胃病(胆碱)和心脏(正中神经)疾病,

③手少阳经,少阳常少血多气,指胆碱能强健。少阳主枢是一个较特殊的经络。阳池对应手背韧带区,天井穴对应肘背部。天髎穴对应斜方肌,冈上肌韧带,对颈部强直有效果,对应耳部韧带。在面部控制面部表情的运动肌肉。

④足少阳经,丘墟穴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足临泣、地五会等也是,膝阳穴位于股二头肌腱前方。目窗穴、承灵、正赢在帽状腱膜中,风池等。如果说厥阴是肌腱凹陷处及胆碱能神经分布处,补充营养物质意味浓厚,那么少阳主枢,更多是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交汇处,趋向与运动消耗。混杂比较多。这与导引关系密切。肝合筋,以筋为主体是正确的。

3、热能体系(血管占主体地位)

1)这个体系的总体规律是:

a对应的经络是阳明与太阴经;热能体系与肾上腺素能有矛盾性,例如α、β2在血管是收缩的,在气管是扩张的,β1是反向作用,二者分属下丘脑的不同机制。只不过最终是二者平衡关系问题。

b对应循行部位为主动静脉血管;阳明偏动脉,太阴偏静脉、淋巴循环(暂定)。

c对应的神经是肾上腺素能;虽然属于肾上腺素能激动区,但它的实现目的是控制人体热能调节,并提供着抗寒能力!以血管、心脏调节为目的。

d对应器官是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α与β2受体分布区。胃与大肠是热能分布高区。肺经在热能降低时,展现扩张,见α、β2属性。脾与淋巴循环依赖于热能效应,其中甘味有利于淋巴循环。这个逻辑关系中西医也是一致的。

e对应受体以α、β2受体激动区为主;因α及β定义不是以五脏为主体建立,今后受体需要大幅度调整。这个逻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血管调节为主。

f对应大脑调配器官是下丘脑抑制调节部分;对应消耗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这个属肾上腺素神经调节范畴,所属神经经下丘脑。

E它的表现是,典型病症是大热大渴。α受体抑制,β受体兴奋引起的。表现是热能升高,生物电能降低。

2)现代研究对比

阳明太阴区是β受体作用强,α受体弱为主,刺激该支神经,能够使α受体激动。他们虽然同属肾上腺素神经,他们与交感神经系属于不同的神经系,支配的血管流量也是不同的,属于具有独立特色的区域,相对于交感神经系具有不同属性。在丘脑分属和缓的机制,太阳经属于紧张机制。总体循行路线是,手臂循行臂动脉血管及桡神经区域,胫动脉区。足部循行是股动脉和股神经支配区。头部循行是颈升动脉区。

人体痛觉温觉传导路径一致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与血管壁上,受损神经分布区感觉、运动障碍及营养、血管舒缩障碍。但阳明经与太阳经循行的神经部位起到相反作用,是以β受体为主,交感干障碍会导致无汗,血管效应强会导致出汗。足阳明胃经的典型特点就是日晡潮热的发汗现象。中医与现代医学有高度一致性。

而营行脉内,卫行脉外,营气就是热气,那么调节热能的途径就是调节血管、血压等,因为血管包含营养及热能,所以他属于中性能量,以供血为主。而热能体系的抗寒能力的物质基础来自于脂肪。对应部位是脾胃肠。属于能量强度的、包括物质输出归为阳明经,属于能量弱化、并具有物质调节的归于太阴经。血管匹配的有大迎、缺盆、足三里、乳中等有关动脉点~“阳明经的多血多气”应该是指敏感神经加血管。阳明病是肾上腺素能弱,热能高,表现为脉洪大,肾上腺素能与热能二者失衡。太阴病是热能低,以下是穴位对比:

①足阳明胃经,在内经描述是多气多血。人迎是主动脉的节点。萁门穴与冲阳穴都是大动脉搏动处。缺盆下有颈横动脉。乳中是一个营养输出强点。大迎是面动脉搏动处。气舍下有颈总动脉。膺窗下有胸外侧动静脉。

胸部穴位重要与肋间血管、腹壁下动静脉血管等血管组织相关。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水道等穴均与肋间血管、胸壁下血管。归来、气冲等与腹壁下动静脉联系。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等神经支配均与支配股动脉的股神经火神经分支。犊鼻位于膝部血管网。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等有胫前动、静脉相关点。冲阳位于足背动脉搏动处。内庭位于足背静脉网处。历兑位于足背动脉网处。

他们的循行就是血管无疑,但有些穴位是穿插作用。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与股动脉基本相同。在四肢远端,血管与阳明经循行比较明显,在肩部循行有所弱化,与厥阴经开始交叉,有些穴位是交叉作用。例如巨骨穴与天泉穴有明显的交叉作用,

②手阳明大肠经,迎香穴是三叉神经分支,三叉神经是一个敏感神经,应该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它的刺激有利于与肾上腺素能的分泌。扶突、天鼎等有深层有颈升动脉。合谷穴是挠动脉节点。巨骨有肩胛上动脉。肩髃旋肱后动、静脉。臂臑有肱深动静脉。手三里下有桡返动脉。这些均沿主要动静脉循行。偏历有头静脉。阳溪穴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其腕背支。

例如阳明经曲池穴,能提高血氧饱和度6.41%,降低收缩压23.6(血管扩张作用)。还有《上海针灸杂志》的针刺合谷穴导致迎香穴发热,明显的阳明经有提高热能,降低生物电能的作用,详见解密伤寒论,阳明经还有供应营养作用,例如乳中、寸口等典型主动脉的血管,成了营养吸收的功能。

③足太阴经,三阴交穴是一个特殊穴位,三者兼具,有胫动脉,也有胫神经(肾上腺素神经),也有隐神经分支(胆碱能神经),基本处于三者交汇的一个地方。阴陵泉、地机等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血海穴有股动、静脉肌支。腹结穴处有肋间血管。大都穴是胫神经分支,坐骨神经同时控制主动脉血管循行,淋巴系统情况不明。

④手太阴肺经,医宗金鉴中直接描述中府穴是动脉应手,而寸口历来诊脉关键,这是一个最典型的动脉部位。经渠位于桡动脉侧处,尺泽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太渊布有桡动、静脉。侠白布有头静脉及肢动、静脉分支。天府下有头静脉,注射用主要静脉之一。中府穴下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这些都是主要动静脉循行区及神经支配区,淋巴情况待整理。

综上所述,这三类能量,本质上还是生物电通路和受体的问题,其余各脉根据运动习惯不同,体表形成组织液的离子流。

第三节、经络调节的机制

首先阐明当代神经研究的错误,现代医学一直认为神经系统是一个通路。这是一个局限性的看法,实际神经系统是一个消耗神经递质能量的机器,不必受制于信号通路说。理解资源消耗及资源消耗,为我们了解很多神经系统疾病提供病因,这是能量医学的强点。

如何实现内外经络相连的?实际就是同类属资源消耗、不同神经作用、血压血流分配的问题,人体建立了电势能平衡的系统,一旦电势能失衡,就会产生生物电的传导。因此,刺激同类型神经,消耗相同的神经递质、或刺激同枝神经,会产生相同的效应。不同属类的效应则不同。这是经络针灸调节的核心。

什么是得气?首先能量医学有能量传导与输送,得气得到了生物电的支持,在强刺激的情况,大脑朝刺激部位供能,详见人体能量控制总论。在现代物质医学的信号论前提下,是无法理解的。

通常所说,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根据各属类确定的,也是调节的依据。这也说明了每个经络都是三者共存,只是朝那个方向偏重,也存在一个器官有多个受体的问题。

①厥阴经与少阳经走行部位是经筋部位,这是胆碱能MN受体最大部位,消耗的是胆碱能,肝是胆碱能相关器官。胆碱能受体进入大脑皮层、小脑、锥状体等,不进入下丘脑。因为胆碱能M受体存在胃中,所以少阳常犯胃。

②而太阳经走形部位是敏感神经部位(感觉神经入下丘脑,下丘脑属于肾上腺素能部位)及肾上腺素能神经α受体问题,也是肾上腺素能部位,包括交感神经、尺神经、下丘脑等。因为M受体存在于神经节处,所以,神经节处可以疏风解热。

③而太阴与阳明实际也是肾上腺素能的β受体问题。对血管进行影响,更多是主要动脉血管节点及搏动处,热能占据主体地位。肾上腺素能作用只是辅助实现手段,真正起作用的是热能系统。

这三个受体的主张,符合经络及穴位主要的特征。调节的是营养和血管的供应问题。这三种调节包括了物质调节和能量调节,形成六个阴经而已。根据现代医学表明,一些医学现象与能量失衡有关,包括肾上腺素能量体系与胆碱能失常导致的帕金森,库欣综合症等,胆碱能与肾上腺素能失常导致痉挛,还有神经受体失衡学说导致的哮喘,可以说这些都为能量调节提供了基础,这理论如果在能量医学的框架里,就能够进行解释。

痛在寒上,热在炎上,痛则产生输能,三大能量各有途径。供能与消耗的关系导致针灸实现的可能性。针刺血管附近的太阴经与阳明经是提高热能输送,营养输送。针刺筋腱就是提高乙酰胆碱消耗,对肝有影响。针刺神经敏感度就会调节肾上腺素能消耗。这就是针灸治病的具体原理,针灸经络的联系以资源消耗为主,直接联系为辅。以痛为输就是保证各经的物质运输。

这里只能保证大致正确,能够保证整体上正确,每类经脉都有三种情况共存,只不过是哪个效应更大,哪个更偏重哪方面而已。调节也是刺激哪种消耗问题,配穴与九针是在技巧上实现调节方式的不同。而奇经八脉的穴位属于不明显。其共性需要研究。

第四节、六经与中药

伤寒论五味的能量调节,可以与经络相对应,针灸可以对应几种药物的应用。中药就是调节几大能量形式平衡的,促进人体运行体系的。可以归纳出几大科学用药原则,较伤寒论有大幅度提高,对组方有全面了解,今后对一些特殊药物进行全面分类:

一、几类中药的分类

①、辛味是提高热能的,疏导生物电的,也有一定的提高生物电能的作用,辛味属无序能量,打破有序能量结构;典型药物桂枝、厚朴、姜等。其中桂枝就有抑制肾上腺素能的作用!这也是作为太阳经的用药之一。

②、咸寒是提高生物电能,降低热能,属有序能量,降低整体能量水平;附子、京大戟、芒硝、牡蛎。

②、酸味是限制胆碱能的,属有序能量,并且有利于物质聚集;柴胡、芍药等。其中柴胡就有抑制胆碱酯酶作用。

③、苦味是提高胆碱能或者替代部分胆碱能作用,降低上腺素能,同时促进脂质流转,但有一定热能性,耗散水分;麻黄、黄芩、黄连等。

⑤、甜是补充整体能量的,提高燃料,对三大能量系统均有提高;这里包含苷类,人参、田七、大枣等。

⑥、芳香是提高循环能力的,提高氧气吸收。并通过挥发性,降低一部分热能,与辛味有些相似。

二、中药汤剂展示

1、太阳病篇——桂枝汤

中药里的印证,桂枝具有对抗肾上腺素能强的作用,是一种典型太阳经药物。肾上腺素能分布部位也与肾与心脏有关,具备统一调节方式,与肾上腺素分泌有关。太阳经循行以β受体激动区。凡与相应递质结合导致心脏兴奋、血管和支气管扩张及代谢变化(糖酵解和脂肪分解)者。凡与相应递质结合导致血管收缩和瞳孔散大的,能够引起热能降低及升高血压。

2、少阴病篇——附子汤

治疗少阴症的附子能对α受体发挥作用,促进儿酚茶胺分泌,京大戟类同。中药作为回阳救逆药,而肾上腺素作为急救药也是一致的。从这点上来说,中西医又有高度一致性!人参是补元气,在能量生成上支持附子汤作用。因为少阴不管直中还是经传,都同时兼有热能不足。

3、阳明病篇——白虎汤

石膏降低热能,提高生物电能,提高重质离子含量。知母聚水,提高生物电生成。除此还可以加芒硝等咸寒的,将热能转化为生物电能。

4、太阴病篇——理中汤

理中汤人参补甜的,促进淋巴及组织液循环,促进热能生成,干姜温热。太阴在泉,甘化。咸寒是同温更寒,甜味是同温更热。除此还可以加大枣。

5、少阳病篇——小柴胡汤

柴胡是抑制胆碱能的。少阳病就是胆碱能过强。采用柴胡平衡。

6、厥阴病篇——乌梅丸

乌梅丸属酸性,促进肝肠循环的药物,厥阴在泉为酸化,酸类食物有利于胆汁等排放。

三、符合用药汤剂

1、柴胡桂枝干姜汤,

太阳少阳病,有疏解生物电能的桂枝,有限制胆碱能的柴胡,有提高热能的干姜,牡蛎是提高重质离子转化的,这是疏解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的方剂。

2、防风通圣散

就是提高生物电能的药物,提高钾钠等离子含量,重新构建生物电能传导介质,疏解热能的一个方剂,防风同时抑制肾上腺素β受体,和胆碱能(兼具降热降火)。麻黄把热能疏散体表、薄荷通过挥发散内热、当归归肝内、重质离子生成肾上腺素,利于体内热量的神经传导。实际寒凉派就是生物电派。

3、补中益气丸

降低胆碱能,提高热能,实现温热效应,黄芪、甘草、大枣是温热的,当归柴胡抑制肝胆的。陈皮除有挥发散热功效,也有促进淋巴循环功效。

其他方剂见后续分析。

在这里,我非常佩服古人的归结能力,他们能够把这三大系统归纳出来。并且在诸多的病症里,代表出中医结构性,例如肝病性冠心病,治疗心衰的利尿剂,没有淋巴系统的脑梗死等等,这都是典型中医炎症病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epv.com/jbby/10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