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枕神经痛 > 疾病病因 > 国医大师贺普仁火针毫针并用治疗枕神经痛

国医大师贺普仁火针毫针并用治疗枕神经痛



.02.26中医中医临床案例分享篇02.26农历二月初四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播无端风雨

未肯收尽余寒

火针毫针并用治疗枕神经痛80例分析

枕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疾病。笔者自年起,采用火针毫针并刺法治疗枕神经痛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计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46例,女7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6岁,平均49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9年。

1.2诊断标准

(1)病前常有受凉、感染或落枕史。(2)常见一侧或双侧枕下及乳突后呈针刺样或刀割样放射性疼痛,并向枕上、耳及顶部放散,呈阵发性出现,多数间歇期为钝痛。(3)枕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过敏或减退,枕神经出口处压痛明显,并向同侧头顶及耳前方放射。(4)少数病例有颈椎病或颈胸神经根炎症状。

2.治疗方法

2.1取穴

局部取风池、天柱、玉枕、脑户、百会、率谷等穴。风寒外袭加外关穴,劳伤气血、经筋受损加后溪穴。其中治疗组加用火针点刺阿是穴。

2.2毫针刺法

患者取坐位,穴位消毒后,取1寸毫针,风池穴针尖向对侧口角方向斜刺0.5寸;天柱穴直刺0.5寸,提插得气,使局部酸胀感适度即可,忌向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玉枕及脑户穴向下平刺约0.5寸,百会穴向后方斜刺0.5寸,局部呈酸胀感即可,率谷穴向后方平刺0.5~0.8寸,针感呈酸胀。留针约25分钟1次/天,5次为一个疗程。

2.3火针刺法

起针后,使用贺普仁教授监制的中等粗火针,在酒精灯上烧红,对准阿是穴速刺,视疼点多寡,每次刺5~10针不等,不留针;出针后,速压针孔以止痛。如遇出血者,等恶血出尽,擦净后方按压针孔。火针疗法隔日1次,每个疗程针3次。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疼痛及压痛点消失,感觉基本恢复。显效:疼痛及压痛点明显减轻,发作性疼痛极少。有效:疼痛有所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经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详见表3-1-4、表3-1-5。表3-1-4两组疗效表比较 (例,%)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治愈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火针能明显提高针刺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治愈率水平。表3-1-5治疗组证型与疗效关系 (例,%)

治疗组2种证型的临床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火针对不同证型的枕神经痛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4.病案举例

张某,女,47岁,后枕、颞及头顶部作痛1周。1周前因洗头后外出,继则头痛。近日来时如刀割样疼,后枕部疼痛常向头顶及颞部放散,痛苦难忍,项强酸楚,恶寒喜暖,夜卧不宁,舌苔白,脉弦。既往有颈椎病史。取坐位,毫针刺风池、玉枕、天柱,脑户、百会、率谷、外关穴,留针25分钟。起针后行火针速刺阿是穴7~8针,毫针共计治疗5次,火针3次,枕神经痛痊愈。

5.讨论

枕神经痛属于中医:“头痛”、“头项痛”、“头风”范畴。《灵枢·经筋》指出:足太阳之筋“其直者,结于枕骨,上头……”又指出:足少阳之筋“……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可见足太阳、足少阳经筋分布区域恰与枕神经分布区域相合,故枕神经痛当属太阳头痛和少阳头痛。因其有疼痛性质与经筋病疼痛相似,故神经痛亦属经筋病范围。本病多由劳损、气血郁滞、阳气不畅、经筋失于温煦,或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经络不通、经筋拘急而作痛。火针疗法属于温通法范畴,不仅具有毫针深刺微通的特点,又具有火热温通的效果。此法借助火力,助阳行气,祛寒止痛,是治疗经筋病的较佳方法。《灵枢经》多处记载“燔针劫刺”治疗经筋病。著名针灸专家贺普仁老师亦用此法治愈许多疑难顽证。笔者受老师学术思想的启迪,通过运用火针毫针治疗枕神经痛80例的分析,再次说明火针可提高针刺治愈率。

(五)全头痛

全头痛即整个满头作痛。全头痛多见于痰湿阻络头痛,肾虚精随不足头痛和气血两亏、清阳不升、经脉失养头痛。

1.痰湿头痛

头痛昏蒙,伴有重胀感,胸闷脘痞,呕恶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脾失健运,痰湿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上升,经络阻塞,故全头痛,昏蒙胀痛。痰湿内盛,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上逆则呕恶痰涎。

燥湿化痰,降逆通络。

中脘。

中脘为任脉之穴,任脉总任一身之阴,水液代谢也与任脉有关,故针刺任脉之穴可燥湿化痰。又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能强脾胃,助运化,使痰湿无可生之机,痰湿祛则经络通,故头痛止。

许某,男,45岁。主诉:头痛多年,以前额为主。严重时满头作痛,并有胀感,恶心。曾在本地经各种方法治疗,均未见效。食欲尚好,经常大便干、小便黄。既往血压不高,伴胖面色赤,舌苔薄黄,脉弦数。证属阳明蕴热,夹气上扰,气血阻滞。经络不通所致。取穴:中脘,1次显效,4次痊愈。患者自述本法优于其他方法。中脘为任脉穴,为胃之募穴,刺中脘可泄胃中之实,导热下行,使气血和,经脉通,而头痛自止。

2.肾虚头痛

头痛且空,每兼眩晕,腰痛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肾主藏精,生髓,脑为髓海,其主在肾,肾虚精髓不足,不能上营于脑,脑海空虚,头之血脉失于濡润,气血运行滞涩,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酸软,肾虚则精关不固而遗精,女子则带脉不束而带下,失眠,舌红少苔,脉细均是肾阴不足之征。

滋补肾阴,濡润脉道。

灸百会、上星、关元。

百会,上星,都为督脉之穴,百会又为三阳五会,与上星都位于头,可以引气血精髓上达于脑,营养脑络,促进血行。关元为补肾要穴,补关元可以滋补肾元,肾元足则脑髓得养,头痛自止。

张某,男,52岁。

头痛连绵不已1年有余,且头晕,脑内发空,不能转侧,经常耳鸣,时重时轻,腰酸腿软,双手指及左下肢麻木。食欲欠佳,二便正常,舌苔白,脉沉细而滑。证属肾虚髓海不足,经脉失其濡润,经络不通则痛。治则:补肾填精,通经活络。取穴:百会,上星,关元。针灸并施。患者灸百会后头痛即刻减轻,头脑有清醒之感。第二次加神庭,头晕骤减。后又灸关元以振奋元气,上濡煦清窍。共12次,1个月诸症消失。

3.气血两亏

头痛头晕,遇劳则甚,神疲乏力,心悸怔忡,食欲不振,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久病体衰,或失血过多,劳累过度,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清窍不利,肝血不足,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头,脑脉失于濡润,气血运行涩滞,故头痛,头晕。劳则气伤,故劳累时更甚;中气不足,阳气不布,运化失职则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血虚心阴不足,则心悸怔忡,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均是气血亏虚之征。

补养气血,促进气血运行。

补中脘,灸神庭。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而中脘为胃之募穴,故补中脘可以强健脾胃,促进气血生化。神庭为督脉之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灸神庭可补阳,阳气盛则促进气血运行。神庭位于头前发际边,灸神庭可以改善气血运行,故两穴相配,补益气血,促进运行,从而头痛自愈。

高某,女,15岁。主诉:头痛两余月。病起于用脑过度,复加情志不遂,而致前顶胀疼两月余,时发时止,发则连及顶巅部胀痛不休,闷而不爽,夜寐欠佳,平素少食,二便尚可。苔薄白、脉右滑左弦滑。辨证:证系脾胃失运,中阳不升,上不能温养清窍、中不能宣化五谷。

治则:通经活络。

取穴:神庭、合谷、中脘、足三里,共针5次而愈。

中医学习平台

这里有海量的中医课程

只要您想学这里都有

课程更新服务号

每天都有课程更新提醒

海量课程已全面上线

好文章等您阅读

这里有很多临床医案

这里有海量中医资讯



转载请注明:http://www.oqepv.com/jbby/10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